刘东华
海洋绿潮灾害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大型绿藻(主要是浒苔和石莼)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绿藻虽然无毒,但大规模暴发就会带来许多危害。大量繁殖的绿藻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绿藻无论是存活还是死亡都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还会阻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水体,从而影响水体质量;分泌的化学物质很可能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引发次生环境灾害,如绿藻腐败散发难闻气味、污染空气,绿藻堆积可能为有害昆虫提供繁殖条件,引起害虫暴发;绿潮暴发还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开展。
一般认为,人类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氮和磷的污染物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是绿潮暴发的主要外在因素;光照增强、温度较高、降水量偏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潮发生的可能性。而内在的原因通常认为是某些绿藻基因发生了突变,例如浒苔在环境适宜的时候采用克隆式繁殖迅速增长,环境不适宜就异性交配,以此产生更多的变异,尽快适应环境。另外,在氮、磷等营养同样丰富的条件下,也有不发生绿潮的情况,于是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还有引发绿藻大量增殖和聚集的“催化剂因素”。
第一,抓住源头控制,避免海水污染。对陆源入海污染物采取严格的入海总量和浓度的双重控制,从而避免海水富营养化,从根本上断绝绿潮发生的人为因素。
第二,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信息。利用卫星、无人机、船舶、车辆和摄像头等多种手段开展绿潮的立体监测和巡视,早监控、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结合绿潮可能影响海域的海面风、浪、流等综合数据,科学研判绿潮未来时刻的漂移路径,并及时通报预测、预警信息。
第三,做好应急准备,搞好拦截和打捞。在近海设置海上拦截网,必要时还要抬高和加密,防止绿藻上岸。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持续不断地打捞,等到水中的营养元素耗尽,绿潮自然会逐渐消退。但是打捞上来的绿藻必须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或综合利用,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
第四,调整养殖方式,采用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善生物生存环境及活动条件,对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的降解或迁移进行人工强化,这是应用生态方法来解决养殖水环境问题,避免了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符合健康养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