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
2月10日,在湖北省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指出“新冠肺炎实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并表示绝大部分患者,包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经过各种氧疗、对症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以后,均可以顺利出院,市民不必过分恐慌。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对于广大公众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自限性疾病”,是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够自动停止并逐渐好转,靠自身免疫就可能痊愈的疾病。
感冒就是最常见的自限性疾病。人感冒之后,会出现头痛、发热、无力、鼻塞等症状。这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斗争的体现,并没有什么药物或者治疗方法能够帮助身体缩短这个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吃药七天,吃药一周”的原因。
但这并不是说自限性疾病就不需要救治,而只是任其发展,等待痊愈。如果症状较轻,那么确实可以不做处理。但如果症状较重,那么就可能伤及人体其他功能,或者引发“并发症”,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比如感冒,发低烧有助于身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并不需要进行处理;但如果体温过高(一般把38.5℃以上作为标准),就可能造成其他损伤,所以需要降温处理。喝水、冷敷、洗澡、吃退烧药,就是“对症处理”——它们并不能治愈感冒,只是让身体不受到其他损伤,能够继续与病菌做斗争。
此前,钟南山等专家也表达过“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但患者多数是轻症,死亡率较低”的观点。这表明新冠肺炎跟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有很强的自限性特征。而金银潭医院的张院长在救治过1 500例病人的基础上做出“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的判断,是合理可信的。
“自限性”只是意味着“虽然没有有效药物,但也可以痊愈”,而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重视,甚至听之任之。
感冒是典型的自限性疾病,但如果出现了高热也必须进行降温,否则就可能转为危重——不是感冒本身要命,而是高热以及它引发的其他疾病要命。
新冠肺炎可能引发的症状更为复杂严重。张院长说的“治愈率很高”,前提是“经过各种氧疗、对症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病毒感染,但可以通过“治标”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转,从而为免疫系统战胜病毒获得时间。反之,如果没有及时救治,那么病毒损害的身体功能以及引起的并发症,就可能让人体的免疫系统失去与病毒抗争的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科学家们一方面在紧锣密鼓地研发疫苗,另一方面在积极地寻找有效药物。在过去这段时间,时不时就有团队宣称有药物获得了“重大进展”。
但这些“重大进展”都只是在体外实验的层次,并没有临床实验数据。因为这种肺炎具有“自限性”的特征,那么不服药或者服用安慰剂,患者也完全可能痊愈。要想确定一种药物真的有效,必须经过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才能排除“自限性”以及人为选择样本的影响,才能够找出真正有效的药物。
疫情暴发以来,“死亡率”的数字备受关注。大家看到,公布出来的武汉死亡率虽然有起伏,但一直高于非湖北地区好多倍。到3月25日,公布的武汉地区死亡率大致在5.05%,而全国除去湖北,死亡率在0.89%左右。
如此巨大的差异,除了“武汉地区的感染者众多,前期有大量感染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确诊,因而大大低估了分母”这个统计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疫情前期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大量感染者并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轻症被拖成了重症,重症引发了并发症,并发症严重导致了死亡。而在湖北之外的其他省市,病例开始出现时就已经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因为病例少,医疗资源也就足以对患者进行及时而且充分的救助——这些患者能够充分发挥“自限性疾病”的特点,坚持到战胜病毒而痊愈。
现在,随着全国各地纷纷派出医疗队伍和物资支援武汉,几所“小汤山模式”的医院和方舱医院也投入运行,湖北患者得不到诊断和救治情况大大改善,治疗情况也大为好转。
“自限性疾病”的“治愈率”很高,只是告诉我们不必过于恐慌焦虑,即便不幸被传染了,只要及时报告,积极配合治疗,那么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最终痊愈。
但这并不是放松警惕的理由。
一方面,死亡率虽低,但也并不是零,哪怕再低的概率,落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对于他来说就不可挽回。另一方面,“能治愈”的前提是充分的医疗资源,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传染,那么就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短缺,患者也就未必能得到很好的救治。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新冠肺炎出现大面积传播,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患者死亡数也越来越多。
所以,“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只是让我们在心态上不要那么焦虑;在行动上,也依然要坚持科学理性的防控措施——不聚集、勤洗手、与人接触时戴口罩,配合观察隔离,尽量减少感染和传播病毒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把生活和工作正常进行下去。如果真的不幸“中招”,那么及时报告,配合治疗,基本上也能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