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增
(广西 武宣 545900)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支撑。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问题已经引起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不断提高改善农村饮水安全条件,满足农村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且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但有的地方管理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尚未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无法全面发挥饮水项目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内容如下。
自2005年工程建设以来,我国各地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作基础、自然地理、水资源条件等差异性很大。当前时期,我国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农村供水问题还十分突出。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并制定出科学的安全管控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当前,我区农村供水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供给能力比较薄弱、水源保证率低。水资源伴随着时间动态在空间分布是分散的,不同的区域水资源所蕴藏量也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地区的水资源供给能力比较薄弱,部分以地下水、山泉水为水源工程受地质条件、干旱季节、枯水期的影响,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正常饮用水水量的需求,无法实现持续供水目标,影响当地农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2)水质的达标率比较低。由于水质内部含有较多的微生物,浑浊度比较高,使得该地区的饮水安全性交底,再加上该地区的地方财政扶持力度过小,缺乏先进的水处理设施,水质消毒设备较为落后,严重影响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果。
(3)工程规划不合理、设计工作深度不够。在一些偏远地区,因为经济比较落后,受村屯地理位置高差大和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因素,造成工程施工难度大、选择管材质量等级降低与布局不规范等,严重影响农村饮安全工程的建设质量,使该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运行问题不断增多,导致饮水项目难以持续正常运行。
2.1.1 加强工程建设改造
为了确保饮水项目的安全运行,提高农村饮水的安全性,有关部门要加大日常安全管控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饮用水源的连续性。结合当前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得知,通过有效提高农村饮用水源的持续性,不但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需求,而且可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良好解决[2]。
全面考虑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分布与供水能力,结合当地的供需平衡分析,不断完善农村供水格局。在有条件的地区,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稳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采取以城带乡模式,通过城市供水管网逐渐延伸到周边的村镇,逐渐扩大城市供水工程范围。在条件一般区域,以人口集聚的乡镇或行政村为核心,利用现有的乡镇水厂或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逐渐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在条件比较薄弱地区,采取维修养护、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供水保障水平。缺水地区,利用既有水源或适当新建小型水源工程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2.1.2大力完善体制机制
以县为各个单元,全面推进建立县级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组织,主要负责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与技术服务工作。同时,主要以政府监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模式,推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模式,大力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采用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及用水户协会作用,促进用水户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
此外,农村地区各项基础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为了有效提高农村饮水资源的安全性,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饮用需求,有关部门需要定期对水质进行安全检测,通过制定出完善的安全检测方案,可以更好的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针对水质检测不达标的饮用水,有关人员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2.1.3 做好安全规划工作
结合饮水项目规划现状能够得知,通过加强安全规划,根据农村居民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与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减小外界环境对水源产生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农村饮水的安全性。因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安全规划工作显得特别重要,通过进行安全规划,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3]。
另外,针对农村各个区域的自来水工程运行情况,加强日常管理力度,妥善解决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水处理设施能够安全运行,充分体现出农村饮水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规划部门来讲,在实际开展饮水项目规划工作之前,需要树立正确的规划目标,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水平,确保农村饮水更加安全、可靠。
2.2.1 加大工程管理力度
为了确保饮水项目可以安全运行,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大工程安全管理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主动和农民群众沟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饮水安全意识,全面认识到做好饮水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并采取有效的宣传方式,全方位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在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的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4]。
(2)根据饮水项目规模,加强安全管理力度。饮水项目在实际运行期间,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有关部门要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妥善的解决对策,及时弥补饮水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提高饮水安全管理质量的同时,确保水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2.2.2 采取水源保护措施
水源保护是实现优质供水的前提,可靠的水源是安全供水的保障。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指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开采井周边及相邻的地表区域。因此,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普查和环境状况调查工作,按照水量充足、水质优良、风险可控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相关细则。
2.2.3 加强落实工程运行管护主体责任
(1)认真落实该地区政府有关部门的主体职责。结合该地区的具体的管辖范围,针对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并制定出健全的管理措施。
(2)水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督与管理的工作力度,根据该地区饮水工程的具体规划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确保工程可以安全的运行。
2.2.4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针对现有的工程运行管理制度与措施进行大力的优化,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管理工作职责,并提供充足的经费,不断提高工程的供水服务水平。
(2)根据现有的工程运行状况,以及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饮水工程的产权进行进一步的明确,确保各项管理经费得到良好的利用。
通过对原来的饮水机制进行大力的完善与优化,可以确保饮水项目更加有序、安全的运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饮水项目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项目管理机制提出更多、更严格的要求,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要求管理人员全方位结合项目的实际规模,以及项目的具体的运行情况,积极运用先进管理理念,找到原来管理措施之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进行科学的整改,不断调整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在提高项目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减少各类能源的浪费。同时,管理人员还要根据饮水工程所在区域的气候与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优化,促进饮水工程的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通过对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进行合理分析,例如加强工程建设改造、大力完善体制机制、做好安全规划工作、加大工程管理力度、采取水源保护措施、加强落实工程运行管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等,可以确保饮水项目管理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