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952年,天安门城楼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大修。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的7.2级大地震波及北京,受损的天安门城楼再无法通过小修小补继续支撑。为保证安全,1969年,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照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按照要求,重建天安门城楼所需的全部新做的柱、梁等均用整体木材,且必须使用楠木、柚木、黄柏等优质木材,所有加工好的木构件都要进行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最后选用的大部分木材是从非洲进口的,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颜色为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但因为时间短,木材含水率高,这些进口木材没法上漆。于是,工作人员决定把没有干透的木材先加工成柱子,然后给这些柱子“穿”上一层三合板外衣。
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4月初竣工,重建工程只用了112天。
改革开放后,人民大会堂率先对外开放。1980年,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将天安门城楼向群众开放?不过,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客观条件也不够成熟,这个想法只是个建议而已。
1984年9月,一封署名“华兴”的平信,受到当时中央多位领导人的重视。信中写道:“我是1954年从上海来北京的。三十多年来,每次到天安门,仰望天安门城楼,我总梦想有一天能登上这‘祖国心脏的心脏。我向周围的同志们说出我的愿望,有人说这是‘幻想‘白日做梦,但我深信,总有一天,梦想会成为现实……当然,要开放天安门城楼必须确保安全,但只要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必要的措施,安全是能保障的。”在信中,这位署名“华兴”的人还提出了天安门的维修经费可由爱国侨胞捐款赞助等具体意见,可谓周到细致。
在中央多位领导人圈阅后,最终,当时的中办主任批示:“请北京市提出具体意见,报中央审批。”此后,天安门城楼向公众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快,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更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安门城楼于1988年1月1日起正式對外开放。
2012年元旦,首批5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观看新年第一次升旗仪式。这是天安门观礼台历史上首次向公众开放。从那以后,天安门观礼台的开放日定在每月1日,接受社会团体报名。
(摘自《北京日报》 贾晓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