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斌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同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作为指导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对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至少有“三大创新”可为《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一、因城施策:定位更准,站位更高
笔者经知网查证,发现全国较早出现“产教融合”这一词汇的,是江苏紫琅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12月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介绍办学经验的文章《产教融合 特色办学》;山东省青岛技师学院2009年9月发表于《职业》杂志,介绍教学模式的文章《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此后,直到2013年,全国研究“产教融合”的论文才逐渐增多,从2013年的31篇、2015年的555篇,到2018年“井喷”至2287篇。所不同的是,前10年我们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教学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创新的层面,直到近几年才逐步扩展到对于行业、企业层面的产教融合研究。而在国家层面推动“產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也大多由教育部在“系统内”印发,局限于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范围,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这次,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直接把产教融合的建设战略定位于“城市承载”,规划5年内在全国试点布局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并联手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如此高端的定位与站位,对于提升产教融合层次、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将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立足需求,铆足动力
“产教融合”涉及行业、企业、政府、院校等许多领域,影响到教学、科研、生产、科技、经济、金融等方方面面,制约因素可谓无处不在,任何一处出现无法逾越的“瓶颈”,都有可能导致建设工作功亏一篑。多年来,囿于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往往只是站在院校的角度,大多局限于动员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较少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结果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满腔热情,企业反应甚微。根源何在?盖因校企合作并不是企业的现实需求,而形式上的“产教融合”也并未帮助企业妥善解决诸如“管理能力提升、科研难题攻关、企业转型升级”等实际问题,这样的合作不能深入、难以持久,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总结以往各地探索产教融合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纲举目张的施政高度,将治理和建设的触角直接伸向“城市”,既赋能“城市”,亦赋责于“城市”,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支持试点城市自主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先布局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下大力气打通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全面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行动优先:强化绩效,深化融合
受传统“评估”思维的影响,近几年许多企业和院校热衷于“报项目”,而在项目获批之后则明显动力不足、创新不足,习惯于将获批的建设项目当作已经取得的成绩。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直接导致许多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只是停留在申报阶段,而难有实质性的成效。
《实施方案》一改以往项目“面上统筹”“点上照顾”的做法,不再“一刀切”地强推,也不再搞平衡照顾,避免形成政策洼地;而是本着统筹部署、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承载改革的功能,以城市试点为基础,突出城企校联动,统筹开展行业、企业试点;把有条件干、有能力干、有动力干的城市优先筛选出来,根据条件成熟程度,分期开展建设试点。坚持因地、因业制宜,促进建设试点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有效推动全国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承诺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试点城市自主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先布局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对建设成效明显的省份和试点城市予以动态奖励,对深化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试点企业,按规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这种面向绩效的激励政策,将会有效促进试点城市、试点行业和试点企业务实工作、创新建设、深度融合。
此外,“项目驱动”亦是《实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创新亮点。在以城市承载改革的前提下,《实施方案》将各地城市共同面临的“脱贫攻坚”“均衡发展”“城市规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重要工作、民生大事,作为切实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的具体项目来抓,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卓越的战略谋划和高超的管理智慧。
有必要提醒的是,《实施方案》将城市、行业、企业作为建设申报的主体(学校不再是建设主体),其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将由以往的学校是否推行了校企合作、学校办得怎么样,变成了考量试点的城市、行业、企业是否有效参与教育布局和学校办学。那么,卸载了被评压力的学校应当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战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否避免事不关己的“吃瓜”心态?面向城市、行业和企业的绩效考核,会不会因为被监管主体的“虚化”而流于形式?政府、行业、企业发展的“滞后性”“隐匿性”,是否会加大评价的难度和公平度?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兼浙江永嘉学院副院长,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副秘书长)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