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投资陷阱为何专坑老年人

2020-02-16 14:43蓝风
妇女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收藏品王女士骗局

蓝风

编者按:

如今有些不法分子,為骗取不义之财可谓挖空心思。比如有的骗子专门成立所谓的收藏品公司,以投资收藏品为幌子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百度搜索发现,仅201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经媒体报道的类似案例就有近10起,受害者从数十人到逾百人不等,基本都是退休老人。我们在痛恨骗子可恶的同时不禁要问:这些老人久经世事,为何那么轻易被骗?面对骗局,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收藏品投资陷阱多:免费礼品是诱饵,“正规”公司专为骗局“定制”

年逾七旬的王女士家住河北保定。一天,她独自逛街时接到一份小广告,某收藏品公司开业酬宾,只要去公司就能免费领礼品。发广告的年轻人热情邀请王女士前往。王女士原本对收藏没有兴趣,但觉得反正闲着没事,不如去领个礼品。到了公司,等待领礼品的过程中,王女士听到几位老人在旁边谈论收藏品投资的事。一位老者说他投资的字画赚了钱,另几位老人随声附和,说现在收藏品升值真的很快,值得投资。更有人当场就要掏钱购买字画。王女士决定了解一下收藏品投资的事。一位店员给她发放礼品后,热情地跟她聊了起来,说收藏品是当下的投资热点,风险低,回报高,鼓动她投资。那位店员还跟她承诺,她购买藏品后,公司会进行运作,让藏品升值,然后公司高价回购。最终,王女士花4万元买下4幅山水画。

3个月后,王女士按约定日期找到店里要求回购,发现店名已经更换。新店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店里换老板了,不过她还可以在他们那里继续购买藏品,等回购时同样能赚钱。跟王女士一样也投资了藏品的还有十几位老人,大家都担心像新店员说的那样,“若一分钱不花,之前花的钱可能全部打水漂”,便硬着头皮追加了投资。结果没过多久,那家公司人去楼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退休老人张某也因投资收藏品一生积蓄被骗光,还负债20多万元。

一天,张先生接到某典藏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让他去免费领礼品。盛情难却,他就去了。

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张先生,并极力向他推介收藏品,说谁谁谁投资他们的收藏品赚了多少钱,并向他保证绝对无风险。张先生被说动了,花2000元买了一套金鸡报晓纪念币。不久,典藏公司工作人员打电话回访,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向张先生推荐了其他藏品,同样特别强调升值空间巨大。此后,每隔一段时间,这种电话便会不期而至,向张先生灌输“投多少升多少,投到一定程度可以参加全国拍卖,既能升值还有拍卖公司保底”的观念。不到一年,张先生累计投资20多万元,买了钱币、字画等藏品。

随后,对方告诉张先生,若想参加全国拍卖,还需要再投20万元。张先生已经没钱了,工作人员当即承诺帮他筹资,派了一名姓周的经理带着他跑了三家银行,办了三张信用卡,又去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信用卡透支及贷款,筹资24万元,全买了藏品。

至此,张先生一共投入40多万元,全部被骗。

骗子缘何专盯老年人:主观上有钱有闲,喜欢随大流;客观上缺乏关爱,生活寂寞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资字画、钱币、玉器、瓷器等收藏品。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由此看到了“商机”,围绕收藏品投资设计骗局,不择手段实施诈骗。

那么,骗子为何专挑老年人下手?一些退休老人又为何那么容易上当呢?

自我保护的意识差、能力弱,是主观原因。当今社会,各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快,老年人生活环境相对闭塞,跟不上知识更新步伐,思维也随着年龄增大变得迟钝,分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明显不足,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济南市95岁市民李先生在家接到一个自称政府某机关的电话,向他推销“长征纪念币”。老人一听是“政府部门”的电话,觉得肯定没问题,当即决定买两套。后来在儿子劝说下,李先生先买了一套。拿到纪念币后老人发现,明显做工低劣。可此时推销方已经失联。据说,李先生仅一个月内就遇到四次类似的推销。许多推销活动还特意规定65岁以上老人才能参加,其意图显而易见。李先生的儿子接受采访时说,他也很无奈,虽然一开始他就知道是骗局,但父亲不听劝,执意要买。警方分析,老年人在接受信息时鉴别能力有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特别是被骗子一下子灌输大量信息后,很容易被绕进去。

有积蓄又有闲暇,贪小便宜以及从众心理,

是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另一主观原因。2019年5月,湖北襄阳警方破获一起以收藏品高价回收为幌子,专骗老年人的诈骗案。办案的刑侦民警刘之江说,被骗老人大都已经退休,有闲又有钱。其中一位王先生投资5万多元,梦想着半年后能挣7.8万元。孰料,最终血本无归。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楼明明解读老年人缘何成为“被坑专业户”时说,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手里有闲钱,希望做些投资赚些钱,一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给自己和子女带来更好的经济保障。他们特别希望找到一个能带来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于是骗子就以书画、古董等贵重物品投资为幌子,为他们“量身定制”种种“无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另有一些老年人存在贪小便宜和从众心理,认为别人赚了,自己也不能放过“机会”,于是经常集体被骗。

寂寞、缺乏关爱是老年人轻易陷入投资陷阱的客观原因。现如今,有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年轻人对老年人关心较少。而大多数老年人不与子女同住,甚至子女远在他乡。失落、孤寂,是很多空巢老人的共同心理状态。楼明明说,从心理学角度看,老人需要归属感。当这种被关怀的需要在家人那里得不到满足时,推销人员的“温柔以待”就会发挥作用。还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因害怕做错事被子女埋怨,平时遇到什么事不敢跟子女说,发现被骗后甚至有意瞒着子女。这也是骗子“偏爱”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都某报记者曾卧底调查一个以老年人为目标的纸币藏品骗局,发现骗子公司的种种销售骗术中,打温情牌是重要一环。这家公司每天早会一结束,销售人员便会喊着“叔叔”“阿姨”跟聚集在公司的老年人打招呼、聊天。一位主管说:“要从老成都摆(方言,“聊”的意思)到带孙儿,从婆媳矛盾聊到量子通信,嘘寒问暖尤为重要。”一个曾获得月度销售冠军的20岁女孩在表彰大会上发表感言说:“对客户要真诚,多关心这些老年人。”而正是他们的“关心”,让这些寂寞无聊的老人感受“温暖”的同时掉进陷阱。一位被骗的老阿姨说,虽然她跟儿子住在一起,但儿子一家各忙各的,基本没人跟她说话。被骗后,她没跟家人透露半个字,因为带她投资的那个小伙子跟她说过:“投资的事儿得保密,不能让家里人知道,不然的话儿女们肯定不理解、不同意。”这话简直说到了她的心坎儿里——儿子从来都没有耐心听她说话,更别提理解她了。

防范骗局要抓住重点:弄清骗局流程,对老年人多加关心,多做防骗宣传

一生积蓄一旦被骗,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致命打击。有的老人被骗后终日郁郁寡欢,积怨成疾;有的被家人责备,导致家庭不和;有的甚至一时想不开,自寻短见……可见,收藏品投资骗局危害极大,必须严加防范。而防范此类骗局,首要的是搞清楚骗局的流程和套路。有业内人士把这个流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钓鱼。由邀约部门人员以搞店庆、酬宾,到店就送礼品等活动为由打电话邀请老年人去公司。第二步:洗脑。由推销人员灌输收藏品能升值的信息,让老年人动心。第三步:造梦。由推销员推荐公司藏品,并强调定期搞拍卖,承诺藏品能升值,打动老年人掏钱投资。第四步:追梦。老年人购买藏品之后,销售人员还会定期电话回访,不断加推所谓升值空间更大的收藏品,而且会以不定期组织现场写字、作画等方式吸引老年人,以增加信任度。当快到约定的回购或拍卖日期时,销售人员会以各种理由给老人下连环套,比如说字画有下卷,把下卷买下后会更容易拍出去、价值会更高等,让老人一步步追加资金,甚至鼓动老人变卖家产、贷款进行投资。第五步:跑路。当承诺兑现时间一再拖延、实在拖不下去了,骗子就会溜之大吉。

从此类骗局中,警方总结出三个常见套路:一是“嘴甜+热情”,二是“利益+诱惑”,三是“话术+演技”。很多老人都难以抵抗这些套路,最终彻底卸下防备,往骗子挖好的坑里跳。

如何防范针对老年群体的收藏品投资骗局,综合相关专家意见,大体上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老年人自身应提高警惕,增强防范能力。一是谨慎涉足收藏品投资。收藏品市场专业性强,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让普通人难以判断藏品品质,更难把握其升值空间。尤其老年人,对钱币、字画等高回报的投资更应谨慎。想投资理财,最好把钱存到银行或购买正规理财产品,以防被骗。二是不贪小便宜,多聽听儿女的意见。资深收藏家黄明轩说,一件藏品的价值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出来,在短时间内大幅升值不太现实,不可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老年人想做投资,一定要先和儿女商量。

家庭成员要多与老人沟通,给予更多关爱。一是多打“预防针”。江苏法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强指出,子女应对老人加强防骗教育与宣传。平时要和老人多沟通,有意识地将一些真实案例或者新闻报道告诉老人,让他们对这些骗局有所了解。要在家里营造大事一起商量的氛围,这样老人支付大额资金时才会告诉子女。二是多关心老人。子女应常回家陪陪老人,多打电话陪老人聊聊天,让老人精神上得到满足,避免骗子打温情牌钻空子。

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打击。法律界相关人士认为,骗子借以行骗的所谓收藏品,大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并不值钱,物价、工商部门应积极作为,核定其成本及价值,认定其广告宣传是否违法,如果存在违法行为,应予以查处,从源头上遏制骗局的发生。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收藏品王女士骗局
揭秘全国各地的骗局
欺世骗局
贴心的“健康日历”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
试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收藏品之异同
阿狸的骗局
捅破“窗户纸”,癌症不可怕
司机摸女乘客腿:就想知道裤子上有洞冷不冷
追尾
收藏品市场之老外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