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景波
(江西省崇义县自然资源局,江西崇义 341300)
森林资源是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保护质量、培育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的维持能力。另一方面,森林相关产业对经济、民生、文化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1]。基于此,为了实现森林资源、林业生产在环保与经济两个方面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互利,有必要对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方法展开探究讨论。
森林抚育间伐是我国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到营林实践中,可实现多种积极目的。
首先,森林抚育间伐作业主要以低质、有害的林木作为采伐对象,一方面能降低濒死、病害、弱势林木在森林区域中的出现率,保证森林的整体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将林分密度维持在理想状态,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与资源条件。其次,通过森林抚育间伐作业,能有效避免林木出现树冠过大、树冠连片等情况,从而保证光能、风能、雨水等资源可充分进入到林下环境中,在促进林木健康发育的同时,为森林内其他的植被、动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后,森林抚育间伐作为一种采伐活动,势必有其经济性功能。通过合理制定采伐方案、科学管控采伐实践,能将采伐作业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水平,进而在提升林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2]。
在森林培育的实践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必须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工作理念,根据森林树种结构、采伐活动类型、森林环境条件、植被原始密度、工作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森林抚育间伐方案制定。具体来讲,应将采伐时机选择、间隔周期规划以及采伐强度设置作为技术把控的3 个关键点。
2.1 森林抚育间伐时机的选择结合实践经验来看,在选择森林抚育间伐的开展时机时,相关人员主要应着眼于以下5个方面。
(1)根据森林的林分生长量进行采伐时机选择。在健康的森林环境中,林分生长量应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即绝大部分林木保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与资源支持。基于此,若调查发现森林中的林分生长量增速逐渐放缓,甚至呈现出持续降低的消极趋势,则说明单位面积内的林分密度已处于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木的自然生长。此时就可以开始实施森林抚育间伐作业,以促使林分密度恢复到健康水平,为林木的茁壮生长提供人工保障。
(2)根据森林的林木分化情况进行采伐时机选择。一般来讲,同区域、同树龄、同种类的林木应处于相对均匀的生长状态,而不应发生大比重的长势分化现象。基于此,相关人员应对区域内同龄林木的生长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进行直径均值运算分析。若发现直径低于均值的林木数量超过总数的40%,则应及时开展森林抚育间伐作业,对长势较差的林木进行适度采伐,为森林整体质量的提升夯实基础。此外,在森林调查、信息分析的过程当中,若发现Ⅳ级林木(被压木)、Ⅴ级林木(枯立木、濒死木)的数量超过总数的30%,也应及时开展森林抚育间伐作业。
(3)根据林分直径的离散度进行采伐时机选择。在实践中,离散度的具体标准应根据林木种类而定。例如,在培育刺槐林时,若林分直径的离散度高于1.0,则可开展初次的森林抚育间伐作业。
(4)应根据林木的树冠长势进行采伐时机选择。当林木的树冠生长到较高程度时,会对其所处区域尤其是树冠下方的光照质量、通风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继而制约森林的健康发展。所以,将树冠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对森林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当林木的冠高比达到1 ∶3 时,即可开展初次的森林抚育间伐作业。
(5)出于经济性、便捷性等方面的考量,相关人员应尽量将森林抚育间伐作业的开展时机选择在交通路线通畅便捷、林木市场需求旺盛的森林生长阶段,以避免后续采伐中交通难度逐渐增大或错过最佳的林木销售时期。
2.2 森林抚育间伐间隔的规划森林抚育间伐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间隔、分周期、持续性的。所以,规划出科学的采伐间隔时间也是保证森林培育质量与林业经营质量的关键举措。结合实践经验来看,相关人员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考量。
(1)应根据林木的种类、特点规划森林抚育间伐间隔。对于速生性林木,相关人员应尽量将采伐间隔控制在较短周期内,以符合林木的生长规律,实现林分郁闭度、林分疏密度的有效控制。反之,对于生长速度相对缓慢的林木,则可适当延长采伐间隔。
(2)在不同强度的采伐作业过后,相关人员也应规划出差异性的间隔周期。例如,在落叶松林的森林抚育间伐过程中,若采伐强度为低级,则间隔时间应在3 a 左右;若采伐强度为中级,则间隔时间应在5 a 左右;若采伐强度为高级,则间隔时间应在8 a 左右。
2.3 森林抚育间伐强度的设置森林抚育间伐强度即相关人员在完成采伐作业之后,森林区域内剩余林分的疏密程度。间伐强度越高,采伐量越大,则林分密度越低;间伐强度越低,采伐量越小,则林分密度越高。在此基础上,《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还将森林采伐的强度细化分为两个类型,一为蓄积采伐强度,二为株数采伐强度。现阶段,森林抚育间伐强度的设置主要以株数采伐强度为准。具体来讲,其具体设置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按林木分级设置森林抚育间伐强度。现阶段,业内主要将林木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其中,Ⅰ级为优势木,Ⅱ级为亚优势木,Ⅲ级为中间木,Ⅳ级为被压木,Ⅴ级为枯立木、濒死木。在森林抚育间伐工作当中,为了保证森林整体的发展质量,主要将Ⅳ、Ⅴ两个级别的林木作为采伐对象。在森林抚育间伐强度的设置与评估时,若只采伐Ⅴ级林木,则强度为低级;若采伐Ⅴ级林木与部分长势较差的Ⅳ级林木,则强度为中级;若采伐全部Ⅴ级与Ⅳ级林木,则强度为高级[3]。对于不同的森林类型、林分状态,不同强度等级的森林抚育间伐效果往往存在很大差别。
(2)按林分疏密度与郁闭度设置森林抚育间伐强度。郁闭即树冠遮挡下林地环境的阴郁封闭状态,郁闭度越高,即代表树冠的生长体量越大、连接程度越高,林木及林地制备对自然光能的利用能力也就越弱。疏密度能反映出单位面积内林木的积蓄量与生长密度,也是评估林分情况、影响森林培育的重要因子。在森林抚育间伐的强度设置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将这两个因子作为重要的依据指标。通常情况下,若森林区域内的林分疏密度与林分郁闭度超过了0.9,相关人员就应视具体情况进行高、中、低级别采伐强度的合理选择,将林分疏密度控制在0.7左右,将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6 左右,在降低林木生长压力、保障光能有效利用的同时,使林木数量维持在理想水平。
总而言之,运用好森林抚育间伐措施,无论是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对森林生态的有效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基于宏观着眼、细处着手、多元分析的理念制定森林抚育间伐方案,以确保采伐时机、采伐强度、采伐间隔的科学化、合理化设计,达到控制林分密度、保障森林质量、把握市场机遇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