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新 林文毅
与2003年非典时期信息匮乏、流通不畅相比,时下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微信或者微博,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信息获取非常便捷。在这个特殊时期,每天手机都会推送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但是信息量的增加,有时并非全然是好事。一些可信度不高的信息,例如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服用维生素C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等,借助网络迅速传播,给人们预防和抗击新型肺炎的行动带来了很大困扰。
那么,为什么这些可信度不高、有待科学验证的信息,会迅速传播?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信息?而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辨识信息的真假呢?
心理学家发现,对于信息获取,人们具有三种非理性的倾向:
第一,人们希望用最小的付出,获取所需的信息。疫情当下,很多人面对新闻短暂浏览一遍,甚至只看一个标题就转发至家庭群与朋友圈,根本不对消息的真伪进行辨识与求证。比如,“猫狗会感染肺炎病毒”等未经证实的信息造成了各路人士慌忙转发,并引发了社会恐慌。
第二,人们更愿意阅读和相信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信息,而不是相反的信息。在成都零售商协会发布减租这一消息后,近日网络又针对“房东免房租”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这类消息在微博上有几万转发点赞,看上去似乎减免房租已是既成事实。
第三,人们更愿意阅读给自己带来正面情绪的信息,而非负面情绪的信息。所以病毒的疫苗已经制备、金银花和双黄连可以治疗肺炎这类鼓舞人心的信息,更易于被人们所关注和接受。
在这个大家有迫切安全需求的特殊时期,民众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非常高。俗话说: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想要在真真假假的信息中获取可信度更高的信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相信传统媒体。报社、电视台等对于信息的发布要层层审核,多人监控。因此,未经证实、可信度不高的信息较少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相反,自媒体缺少审核制度的监督,可以直接发布信息,信息的可信度相对比较低。
第二,对于任何信息,都不仅要看观点,更要看证据。有什么事实证明?有数据支持吗?没有使用正式的实验程序所获得的积极效果,就是安慰剂效应的产物。对于双黄连口服液一夜脱销的事件,民众仅听到“抑制病毒”的字眼就对其哄抢一空,双黄连口服液成为长辈观念里的“神药板蓝根”。
第三,相信科学。挪威的Braten教授曾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官方媒体和教科书中的信息可信度评价都很高。所以,如果暂时无法评判信息的真假,不妨听听科学家们的看法。比如专注提供医学健康内容与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丁香医生,类似有较高可信度平台的还有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腾讯较真等官方辟谣平台。
如今,各大信息流已深深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随手的网络搜索都可能让人深信不疑;而在大数据横行的时代里,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因此,疫情当下,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一套处理信息的方式,多思考为什么,寻求科学证据,区分“说什么”和“是什么”,才能使自己的心态更稳定,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