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东营市自然资源局垦利分局 山东东营市 257500)
乡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人口逐渐增多,但是农村人口仍然占据较大的比例。我国乡村环境较为复杂,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村民需求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规划的难度,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将乡村实践主体与传统空间建构有机结合,更好的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部署战略,是乡村规划者应探讨的重要问题。
从物质空间环境方面,对乡村规划实践进行分析,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乡村空间规划不符合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乡村规划中的建筑文化缺少创新,出现任意复制以及拼贴的情况;对同一地域空间表征的表达过于随意。具体主要是因为乡村规划人员没有深入到村庄中,对乡村的实际情况了解的不够,没有根据乡村实际情况,进行地域空间的规划,导致乡村空间组织肌理被破坏,使得乡村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底蕴以及活力;对于乡村建筑,由于经历了历史环境的变迁,因此乡村地域相适应,如果不考虑乡村的地域特点,随意复制建筑,就会导致“千村一面”的情况,不能突出乡村的特色。
从目前的乡村规划实践路径可以看出乡村规划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空间组织过程中,未考虑不同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家庭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未考虑土地使用权属等;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村民参与度低,存在村民不配合的情况;对于乡村规划实施主体与资金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乡村规划过程中,多种关系以及诉求未得到解决,例如乡级政府缺少编制乡村规划的技术人员、乡村空间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以及制定的刚性空间组织难以适应传统的空间生产单元模式。
乡村空间主要包括制度、文化、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要素。乡村物质空间对村民日常生活具有直接影响,也是村民社会纽带以及情感纽带。乡村空间能够让村民形成的“共生关系”,以更好的应对空间的“竞争关系”,不会使得邻里产生矛盾。乡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规划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有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乡村规划,会对乡村秩序以及邻里空间关系产生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各种矛盾。
乡村空间社会属性主要包括空间功能需求和空间生产结果两个方面。空间社会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住宅空间选择,也是家庭空间选择,另一方面公共设置的选择,是群体空间的选择。对于家庭和群体的选择,其对应的生产主要包括空间的生产、社会组织的生产以及社会性空间生产。对于乡村社会空间生产,主要建立在群体关系基础上的自主过程。乡村空间生产要嵌入血缘关系,这样关系导致不同宗族之间的侵入以及演替程度较弱。
乡村家庭空间和乡村空间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论述不同,前者是指家庭文化的精神场所,后置是指人文精神场所。邻里之间形成公共空间、内部群体形成的空间等构成了乡村文化。在长期时空的演变下,建筑要素、街巷机理以及空间结构形态,都体现了乡村空间的价值观念以及地域特点,这样也导致不同乡村在文化特性、空间方面的差异。
乡村规划过程中,还应实现乡村规划的制度化,通过制度的约束,为乡村规划提供重要的约束和指导。在整个乡村规划过程中,应遵循制度化要求,加强对空间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物质空间社会性,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乡村内部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组织为空间生产提供了重要基础,对于乡村实施主体、过程以及方式,应保持高度一致。乡村空间规划,不仅要满足村民生产活动需求,还应充分展现空间的精神价值。乡村规划制度在乡村空间生产过程中是否具有化约性,是需要相关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处理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乡村规划可能就会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这样就会导致村民接受度低。为此还应建立乡村规划实践理论基础,应加强主体与客体对乡村规划认知的科学性,使得主体与客体认知统一,为乡村规划编制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乡村规划目的和作用是乡村规划工作开展的重要主导,因此为了保证乡村规划的效果,还应明确乡村规划目的和作用,例如乡村规划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乡村规划建构村民目标,还是建构政府目标;资金介入的方式是那种,是政府输入式,还是市场引领式;在转换乡村资源时,是否具有可持续再生性,是否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上述问题,都是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乡村规划改变了乡村的空间以及生产方式,为村民带来新的生活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不能主导解决的矛盾,使得乡村规划成果不佳。为此可以在法律制度要求下,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GIS、RS等信心技术的运用,对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勘察,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对居民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使得制定的乡村规划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能够满足村民对住宅建设的需求,在乡村规划过程中,还应尽可能的保持住宅建设使用主体的自主性,保留传统居民空间的生产方式。同时在进行新建住宅的规划过程中,应合理的设计住宅的层数以及质量,同时以村民自愿为基础,由村民自发选择以及自主建设,帮助村民建设适合家庭人口增长的住宅建筑,尽可能的减少外部规划对乡村文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乡村规划村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农村居民安居乐业,也有利于我国对乡村资源的整合,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乡村振兴”以后,促进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的深入,推动了我国乡村规划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乡村环境较为复杂,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村民需求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规划的难度,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乡村规划的效果,更好的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部署战略,这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