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水土保持成效与经验

2020-02-16 11:47贾虎祥
山西水利 2020年5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全县流域

贾虎祥

(偏关县水利局,山西 偏关036400)

1 基本情况

偏关县位于晋西北,地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东岸,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与神池、平鲁两县毗邻。全县总土地面积1 685.4 km2。偏关县主要河流为关河和北县川河。关河全长154 km(境内河长68 km),流域面积2 040 km2(县境内面积1 151 km2);北县川河全长40 km,总面积407.4 km2。

偏关县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体,地势自东向西倾斜,海拔在1 855.2~890 m之间。地表支离破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壤贫瘠,荒山秃岭,土石相间。在总面积中大于5°的坡地面积占96%,小于5°的平地面积仅占4%。全县共有沟道2 781条,沟壑面积806.82 km2,占总面积47.87%,1 km长以上的沟壑密度为3.4 km/km2。

偏关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7.4℃,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29.5℃;年均降水量425.3 mm,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76%;年均蒸发量2 037.5 mm,年日照时数2 600~2 900 h,年均风速2.5 m/s,无霜期105~145 d。

2 水土流失特点及成因

偏关县是全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 358.4 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0.6%。水土流失呈现分布广、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局部风蚀也较严重,程度多为强烈以上。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原因:一是地形复杂,地面坡度大,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二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7—9月,雨型多属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暴发的洪水多为尖瘦型,破坏力极大;三是地表多黄土覆盖,土质疏松,结构性差,具湿陷性,抗蚀力弱;四是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失去保护;五是不合理的人为生产建设活动导致的地表破坏,如垦殖陡坡、粗放耕作、过度放牧、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加剧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与成效

3.1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偏关县的水利水土保持工作由弱到强,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被誉为晋西北一盏明灯的庄子寺村和营盘梁村水土保持典型,其中营盘梁村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70年代,开展了群众性建淤地坝运动,全县建坝76座,并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成功树立了快速治理的英儿沟小流域治理样板;80年代,顺应农村改革,积极创新水土保持治管机制,掀起了户包小流域治理的热潮,并涌现出了连续连片综合治理的大庙山流域先进典型,加快了全县的水土保持步伐。1984年,偏关县被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多年来,偏关县一直把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借助世行贷款、国债资金、以工代赈、扶贫等项目支持,加快了流域治理步伐。治理方式由小打小闹的个户治理,逐步转移到以专业队为主的户、专、群相结合,大规模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上来,形成了东山水源涵养林区、长城水土保持防护林区以及关河、黄河水土保持防护林区四大区域。2000年以来,偏关县抓住国家黄河水土保持生态重点工程实施和坝系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先后实施了县川河流域一期、二期项目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李海沟小流域坝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沟坝地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涌现出了县川河的马黄山流域、沙洼沟流域、永兴流域、双山流域、尚峪沟流域以及关河、黄河的七家坪、柏羊岭、明灯山、王峁山、紫金山等综合治理片一大批重点治理精品工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在80年代末率先起步,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步走向规范化,助力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治理成果保护。

3.2 水土保持成效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 018.71 km2,治理度达到74.99%。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34.43 km2(梯田175.2 km2,坝地3.59 km2,滩地33.08 km2,旱平地22.56 km2),造林651.31 km2(乔木林224.94 km2,灌木林400.79 km2,经果林25.58 km2),种草38.46 km2,封山育林85.52 km2,其他(保土耕作)8.99 km2,共建成大中型淤地坝103座。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改善了耕作条件,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降低,农作时间大大缩短,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和创业;三是调动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巩固了治理成果,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现象得到遏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背风向阳缓坡经济林、荒沟荒坡防护林、沟坝滩涂丰产田”的治理模式,农民普遍得到了实惠,逐步走出了农业单一化格局;五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治理,全县3.33万hm2的沙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80%的农田得到保护,形成了0.667万hm2以上的规模治理工程3处。新建基本农田,年可增产粮食1 800万kg,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00元;大中型淤地坝拦泥库容5 580.39万m3,滞洪库容2 690.14万m3,年可拦截泥沙1 050.4万m3,现已拦泥2 310万m3;林草覆盖率达到41.9%,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山洪灾害和极端天气明显减少。

4 主要经验与做法

4.1 重体制,抓管理,工程管理市场化

实践证明,要使小流域治理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在这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是实行了户包治理小流域。1982年,推广了河曲县的户包治理小流域的经验,全县小流域承包治理户达到5 998户,承包治理与管护面积3.4万hm2,使小流域内的农产品走向市场,为小流域治理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步是拍卖“四荒”,把小流域治理向市场化又推进了一步。第三步是随着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启动实施,主要依靠专业队承包治理,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合同制、建设监理制和工程决算报账制,使全县的小流域治理的运行管理体制又向市场化方向迈了一大步。

4.2 重科学,抓规划,工程布局科学化

针对全县的自然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用大流域统帅小流域,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山系、水系、跨乡村统一规划,将全县划分为十大水土保持区域。在措施布局上,坚持了“三结合”:一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梁峁梯田,沟坡造林,沟头围堰,沟底谷坊,从梁峁到沟坡,从沟头到沟底,一次治理,不留死角,整体推进;二是坚持集中连片与规模治理相结合,根据自然、交通、社会经济等情况,布置综合治理片,进行集中治理;三是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治理措施安排上,既考虑拦泥、拦沙的工程措施,又考虑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梯田、经济林和适合放牧的灌木林,还考虑远期受益的乔木林,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梁、峁、沟、坡、川立体开发,农、林、牧、工、贸协调发展,在快速治理的同时实现脱贫致富。

4.3 重规范,抓落实,工程施工规范化

为了做到科学规范,施工专业队伍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行程序化管理,工序化施工。不论是骨干坝、机修梯田工程,还是造林预整地和水利配套工程,都按照分解工序及质量要求,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完成后经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4.4 重实效,严把关,工程验收制度化

为了确保工程效益,严把工程验收决算关,成立了专门的验收领导组,实行专人负责,并制定了“五个一样”“六个不准”“十不验收”等一系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验收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了施工方和验收人员的责任意识。验收记录当天汇总,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实行监督、验收和工程结算相结合,图、文、表实地相对应,初验、复验、抽验相比较,发现未按技术要求、达不到质量标准的,除令其返工外,还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责任。对验收误差超过3%的验收结果,不予结算,并追究验收人员责任。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全县流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