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梅
福建省清流县农业农村局,福建清流 365300
鹅球虫病(coccidiosis in googse)是由寄生于家鹅及雁形目鸟类的球虫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1],不同品种的家鹅均可感染,幼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以肾球虫病和肠球虫病为典型特征表现。截形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3~12 周龄的幼鹅,引发幼鹅肾球虫病,该发病速度快、病程短(仅2~3 d),死亡率高达87%;鹅艾美耳球虫和有毒艾美耳球虫主要危害6日龄雏鹅,引发雏鹅肠球虫病,一旦感染该病可导致6日龄雏鹅全群发病,死亡率高达82%。本病季节性流行明显,多发于5-8月,而且与气温及雨量存在关联关系。在农户放牧散养与集约化大群舍饲饲养方式转变过程中,集约化饲养程度越高,鹅球虫病感染机会就越高,发病率也就越高,已成为危害养鹅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养鹅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挽救养鹅户的经济损失,本文围绕鹅球虫病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和特征病理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控措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该方案供同行参考。
2019年5月下半旬,福建省清流县龙津镇供坊村叶某养鹅户到清流县农业农村局12316 信息站就诊。该养鹅户饲养4~6 周龄鹅2 000 余羽,近期发病,用了抗菌素治疗,发病鹅群未见好转,已死亡60 余羽,请求诊治。信息站接诊后,立即派技术人员到该养鹅户进行现场诊疗;该养鹅户采用大棚平养,鹅舍四周排水系统不畅、鹅舍过水且潮湿、幼鹅与成鹅混群饲养、饲养密度过大且拥挤、鹅粪未清理等;以4 周龄幼鹅发病为主,幼鹅表现消瘦、腹泻、眼球下陷、无食欲等典型临床特征。
患病鹅群以4 周龄幼鹅发病为主,患病鹅精神状况极差,体质弱,肌体消瘦,眼光呆板,眼球凹陷,两翅下垂,拉稀粪便甚至腹泻,少量采食甚至不采食。
送检5 只患病鹅进行剖腹检查,经解剖患病鹅特征病理主要侵害肾脏;患病鹅肾脏肿大特别明显,肾脏表面为大部分浅灰黄色(少量为红色),肾脏表面呈现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肾小管内填满尿酸盐和卵囊,管腔直径比正常的粗5~10 倍;病灶区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或组织坏死病变。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进行粪便或肾和肠道病变组织的实验室诊断[2]。重点介绍粪便检查方法:取病鹅粪便10~15 g,加入100~150 mL 清水调匀,用0.30 mm 或0.15 mm 的铜筛过滤。取滤液,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后,倾去上清液。再向沉渣中加入64.4%硫酸镁溶液20~30 mL,再离心5 min。然后用直径约1 cm 的铁丝圈蘸取离心管表面液体,将铁丝圈上的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高倍镜下检查[1]。如见大量球虫卵囊,即可诊断为鹅球虫病。
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3],提高有效的综合防控能力。强化饲养管理,防控措施责任落实到位。
1)立即清理鹅舍四周,保持排水系统顺畅,确保鹅舍通风,保持清洁干燥。
2)每天及时清理鹅舍粪便及垫草,进行堆积发酵有效处理,可有效杀灭球虫卵囊[4];每天必须对料槽、水槽进行清洗、消毒、晾晒,定期用0.5%过氧乙酸或0.5%百毒杀喷洒消毒,鹅舍地面用3%烧碱消毒,保持清洁卫生干燥。
3)实施科学饲养,合理分群管理,做到幼鹅和成年鹅分开饲养,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机会;季节流行到来之前,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1)百球清(甲基三嗪酮),按0.0025%饮水,连用7 d;
2)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按0.1%饮水,连用3 d,停药2 d 后再用3 d;
3)氨丙啉,500 mg/kg 混料喂服,连喂3 d;
4)氯苯胍,10 mg/kg 混料喂服,连喂3 d;或按0.008%浓度混料喂3 d 后,再用0.004%浓度混料喂3 d;
5)复方敌菌净,30 mg/kg 混料喂服,首次量加倍,连喂7 d。
1)鹅球虫病依病原不同引发鹅不同日龄发病,提醒基层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应提升鉴别能力。6日龄雏鹅引发肠球虫病主要由鹅艾美耳球虫和有毒艾美耳球虫病原引起;3~12 周龄的幼鹅引发肾球虫病主要由截形艾美耳球虫病原引起。因此,提醒养鹅户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可有效防止鹅球虫病发生,确保鹅群健康成长。
2)改善饲养环境,可有效降低感染机会。饲养鹅舍应长期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在低洼潮湿及野生水禽常出没的地区放牧[1]。添加充足富含维生素A 的青绿多汁饲料,可有效提高鹅群抵抗球虫的能力。
3)科学用药,可有效降低耐药性,提升治疗效果。科学合理选择抗球虫药,实施轮换用药、穿梭用药、联合用药;同时,辅助添加维生素A 和维生素K,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