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健
山东省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山东平度266700
随着妊娠后期体内胎儿的迅速增长,母牛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来维持胎儿的正常发育以及母体的日常消耗。这种状况会从妊娠后期持续到产后7 周左右[1],此时奶牛正处于泌乳高峰期,同样要保证母牛营养充足。在妊娠后期,若母牛未摄入足够的糖类和脂肪类等能量物质,就会导致体内能量的补给与消耗不平衡,引起奶牛酮病。在泌乳高峰期,母牛的食欲会受到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也会降低,而此时正值奶牛大量产奶、消耗能量的阶段,因此奶牛很容易出现能量摄入不足[2]。研究表明,泌乳期奶牛日均产奶量控制在22 kg 时能维持奶牛体内的能量平衡[1],而超过这一数值时乳腺就会过量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低会导致机体产生大量的酮体。
奶牛日常喂养的饲料需要富含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这2 种营养物质可分别由细料和粗料提供。但是在日常喂养中,养殖户往往掌握不好粗细料搭配比例和投食量,易出现粗料投加过多或者2种食料投加不足的情况。前者会导致奶牛体内蛋白质过多,缺乏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生成葡萄糖,最终引起奶牛血糖浓度下降、体内脂肪堆积。后者会导致奶牛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足,这2种情况均会引起奶牛酮病的产生。另外,青贮草料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脂肪酸[3],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脂肪酸为丁酸。丁酸是合成酮体的前体物,奶牛食用青贮草料后草料中的丁酸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BHB 浓度上升,这同样能诱发奶牛酮病。
干乳期奶牛食用过多的精料或者奶牛泌乳期过短都会引发奶牛过度肥胖,体内脂肪囤积,久而久之会影响奶牛体内内分泌失调,导致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尤其是在一些小规模养殖场,养殖户将干乳期和泌乳期的奶牛混群喂养,这就会出现干乳期奶牛营养摄入过多、产前肥胖的现象,后期体内产生的胰岛素无法正常代谢体内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低,致使奶牛体内合成大量的酮体而引发酮病。
某些疾病也能引起奶牛酮病,如创伤性网胃炎、瘤胃积食、真胃移位以及前胃弛缓[4]等,导致奶牛食欲减退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产科类疾病。另外,奶牛患有脂肪肝、肾炎、奶牛蹄病以及体内缺乏磷、碘、钴等矿物元素时也易引发酮病。
养殖户应将干乳期和泌乳期奶牛分群饲养,根据奶牛的实际状况适当增减细料量,同时注意适量补充磷、碘、钴等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物质。投食青贮草料时要避免过量投加,同时建议在草料中添加2%的NaHCO3溶液以防止奶牛出现瘤胃中毒的现象[5]。母牛临产前2 个月内不宜挤奶,期间适当添加干奶期精料,产前2周时需要将精料替换为产奶期精料,同时要保证日料中的钙含量达标。对于生产完的奶牛第一时间喂食高钙饲料,可适量添加草木灰等碱性物质预防奶牛胃酸过多。泌乳高峰期的奶牛每千克精料中的脂肪添加比控制在6%~8%,日粮中的总粗蛋白含量控制在20%左右[6]。
严格控制奶牛产前体重,制定合理的日常管理制度,防止奶牛出现过度肥胖或者偏瘦的现象。对于体重超标的奶牛,养殖户要每天坚持进行场外放牧,增加奶牛活动量;体重偏轻的奶牛要额外补充油饼类等脂肪含量丰富的饲料。养殖户要重视牛舍内的定期消毒工作,保持牛舍内干燥通风。在外界环境忽冷忽热时做好牛舍的保暖和降温工作,避免奶牛出现环境应激性疾病。
养殖户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奶牛酮病监测体系,定期对奶牛进行酮病检测。在奶牛怀孕7~8 个月时测定奶牛血糖,对于血糖偏低的奶牛使用丙二醇或者丙酸钠等药物进行升糖治疗[4],每天补充200 g丙二醇,连续使用1 周左右即可有效改善奶牛血糖偏低的现象[1]。在母牛产前1 周要隔天测定其尿液的pH 值以及尿液中的乳酮体、尿酮体含量,发现异常立即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
治疗奶牛酮病的原则是“升糖降酮”,通常可分为补糖疗法以及抗酮疗法。补糖疗法采用静脉注射500~1 000 mL 50%的葡萄糖+250 mL 10%的葡萄糖+250 mL 9% NaCl 混合溶液,1 d 注射2~3次,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12辅助治疗效果[1]。口服丙二醇或者甘油,每次500 g,早晚各2 次,连续服用2~3 d。3 d 后每次口服剂量减半,继续服用1 周左右即可好转。抗酮疗法可采用肌肉注射200~600 IU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奶牛酮病应将治疗重心放在原发性疾病上,同时适当进行辅助性的酮病治疗。
养殖户在日常的管理中应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从根源上减少奶牛酮病的发生率,对患病奶牛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