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香
山东省平度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平度266700
猪蓝耳病又名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的高致病性、传染性的二类动物疫病。病毒会感染巨噬细胞,并且损伤免疫器官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2 个型,欧洲型引起经典型蓝耳病,美洲型引起高致病性蓝耳病。母猪感染后会产出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感染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和败血症,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为RNA 病毒,其在分类上为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卵圆形,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病毒粒子直径为50~65 nm,表面平滑,呈现对称的二十面体外观。不同毒株上其生物学特性和病毒毒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具有血凝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干燥和高温的环境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立即死亡。pH 6.5~7.5时可以稳定存活,在其他pH 范围内均可立即被杀灭,对甲醛、氯仿和乙醚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仅感染猪,并且不具有品种差异性和年龄差异性,至今尚未有其它动物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的报道。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1月龄以内的仔猪和怀孕母猪临床症状明显,母猪出现流产及死胎等现象,并且仔猪具有高死亡率[1]。患病猪和带毒猪是猪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和接触过的物品均具有感染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精液和胎盘也可以造成感染。由于猪蓝耳病主要通过接触带有病毒的工具、运输车辆等设施发生感染,所以其可在饲养场内存活很长时间,使健康猪发生感染的机率增加。
自然感染条件下,猪蓝耳病的潜伏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为1~5 周,短则3 d,长达37 d。病猪在临床中以怀孕母猪流产为主要症状,患病仔猪的病情更加严重。母猪发烧,但不会出现稽留热,精神沉郁,消瘦,皮肤出现小的疱疹,皮肤苍白,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耳朵发绀,出现蓝耳症状,母畜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和早产现象。仔猪病情严重,大多数仔猪均为死胎和木乃伊胎,存活的仔猪头部水肿,发烧严重,耳朵由于发绀变成紫色,四肢呈划水状,向外侧伸展,口吐白沫,咳嗽,发生腹泻症状,呼吸加快,不久便发生死亡[2]。
患病猪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出现弥散性的间质性肺炎,肺脏充血严重,质地变实,重量增加,肺脏的肺小叶增宽,严重时可见整个肺脏发生炎症反应。母畜的大脑出现血管炎症,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异常肿胀,胸膜发生出血或充血现象。流产的胎儿出现心肌炎,脑炎症状。
该病的诊断可以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中的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可以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3],如病毒分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如必须引进种猪要从无疫病的地区引进,而且要有相应的检测证明。对于引进后的种猪要先隔离一段时间后才可合群饲养。定期清扫卫生和消毒,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对于外来的人员和车辆也要进行消毒后才能进入;对饲养场的猪进行免疫接种。对于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应立即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内的隐性带毒猪也要进行严格的淘汰处理,消毒,防止隐性带毒猪散毒使大量的健康猪发生感染,防止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猪蓝耳病的预防主要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并严格执行免疫接种。此外,应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加强对病原的检测,淘汰病原为阳性的猪。对健康猪和患病猪进行分群饲养,防止造成大群发病。总而言之,养猪过程中要积极预防此病,降低此病的发生率,促进养猪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