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轩 Li Yixuan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
澳门古称濠镜澳,自古就属于中国。1995年在路环岛黑沙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与彩陶,经考证与岭南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新石器时期就已在此生活繁衍,并开始了澳门古代艺术的创造与实现。明清以来,澳门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商品经济发展日益繁荣,商品包装设计也成为商品生产与运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澳门回归后,以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为定位,手信食品业开始转型发展,成为了澳门旅游业的高附加值产业。而蕴含中国元素的包装设计提升了澳门手信的品牌内涵和文化价值,并为手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升动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外出访友拜客必须带着“贽”,也就是礼物。《左传g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
至唐宋,“信”开始引申表示礼物。《东观余论》写道:“今之流俗以赠书送物为信”。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明朝有物充君信,美酒三瓶寄远航。”
到了现代,广东、福建、港澳台地区广泛使用手信这个词。连横《台湾语典》中有“伴手贽曰伴手。俗赴亲友之家,每带饼饵为相见之礼。而台北曰手讯,谓手之以相问讯也”。
“手讯”通“手信”,也被称为伴手礼。
手信的定义比较宽泛,除土特产外,也可以是有地方特色的饰品挂链、文化衫、冰箱贴等价值不高的物品,只要是用心挑选的纪念品、工艺品,就可被定义为手信。华人社会人情味浓厚,但凡外出返乡,为表关怀与礼数,都会购买手信送给亲朋好友。人与手信之间的关系还只是停留在表达人与人的情谊上[1]。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关于澳门手信的由来,如今最可靠的说法是源于20世纪初往来于澳门与香港的客船。因为航行需要四个小时的漫长旅程,所以船客会购买一些点心在客船上食用,有些船客无意间会多买一些点心赠送给亲友,慢慢就演化成了澳门手信[2]。
在澳门地区,手信已经不只是一种表达情意的小礼物,更是指一种在市场上销售的旅游商品,主要是具有岭南特色或澳门特色的传统食品,如杏仁饼和猪肉干等。据考证,杏仁饼最早源自广东中山一带,而猪肉干最早则是福建特产,但二者传至澳门后,饼家对工艺和配方进行了改进,受到食客欢迎,影响反而超过了发源地。一百多年来,这种“手工制作,炭火烘焙”的特色食品,始终深受游客和观光者的喜爱,小本生意的糕点业也因为澳门回归的历史机遇成为“大买卖”。2013年香港TVB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巨轮”,就是源于澳门钜记手信创始人梁灿光的真实故事。
现代澳门手信业源自旅游业和饼食业,饼食业最早是依靠旅游业发展的。20世纪30年代,澳门工商业以内港码头、新马路为中心,形成了旧澳门商业圈。游客和工商业从业者云集于内港码头一带,出现了很多餐馆、酒楼和饼店,如位于十月初五街的英记饼家和营地大街的远来饼家。当时的饼店还只是一般的饼食业,制作的也是简单的小吃和点心。随着内港码头和新马路成为了澳门的商业、旅游中心,饼食业开始转型为现代手信业,开发以杏仁饼、凤凰卷为主的手信产品,并迅速闻名于港澳地区。
在澳门上百个手信品牌中,钜记与咀香园是最大的两家,分店从澳门半岛开到离岛。钜记最早只是街边贩卖花生糖的流动小贩,如今已经在澳门有二十几家分店,并发展到新加坡,成为了跨国品牌。而咀香园创立之初只是位于清平街的一家小店,在创始人改良杏仁饼的配方后,迅速走红,至今已有10多家分店。大品牌为了提高手信食品的产量,纷纷使用了机器加工生产的方式,只有少量家庭式的工作坊仍然坚持用手工的方式制作手信食品,如被米其林推荐为必比登小吃的晃记饼家,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仅在官也街有一家店铺,一直采用传统制饼方式。
回归20年,澳门手信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对澳门经济的贡献也在逐年上升。澳门手信已经不单是一种传统食品,还承担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任务。随着访澳游客逐年增长,各种赛事、盛事也越来越多,手信业已逐渐成为澳门旅游业的招牌。据统计,近年来访澳游客在手信食品的人均消费上有明显上升,淘宝等第三方购物平台甚至出现澳门手信的代购业务。钜记、咀香园、晃记的当家人也先后获得了澳门特区政府颁发的旅游功绩勋章,以表彰手信业对澳门旅游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澳门手信包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集中在书法、印章、国画白描、传统色彩上,这些元素的应用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诠释,更包含了澳门地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
中国书法是一种书写的艺术,主要通过书法布局、字体结构、用笔的轻重缓急和用墨的浓淡来表达书写者理性世界的情感诉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书法的字体和字形都在不断变化。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到后来的行书和楷书,字形都在不断地进行由繁到简、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结合轻重缓急的线条,形成了富有韵律、节奏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包装设计中,文字也是一种艺术形态[3]。澳门手信品牌为了凸出“澳门老字号”的形象,在包装视觉表现上,多使用古朴、高贵、典雅的手书字体,使购买者能够在内心上产生对老品牌背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如咀香园饼家的精选三式礼盒,将食品名称以草书体呈现,灵动飘逸的字体结合若影若现的澳门街道、建筑背景,产生了一种空间上的美感,完美地传达了澳门手信的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印,信也”。印章是中国古代交接凭信的一种工具,可以用作钤盖文书、签定契约、封官拜爵、佩戴祛邪等。在隋唐以前主要功能是实用,宋元以后成为了文人书画艺术作品中重要元素。中国印章的印面形状主要是方形,通常蘸红色印泥钤盖在纸和绢上,古称“钤朱”。从几何学的角度看,方形由四条等边和四个直角组成,具有双重对称轴,从而形成稳定、坚固、纯正的理性特征。并造就了中国印章“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美誉[4]。
从古至今,印章既是权力、身份的象征,也是责任、信用的体现。因此,澳门手信品牌非常注重将印章作为视觉元素融入包装设计中。钜记饼家的标志使用了“红底白字”的印章,而咀香园饼家则在铁罐包装的主展示面上使用闲章和名章来装饰。方形或圆形的朱红印章,配合印章中的印面文字,在视觉上起到了平衡、调和画面的作用,极具装饰效果,凸显了品牌的文化厚重感。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用线去勾勒物体的形态、质感和体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提按起伏、抑扬顿挫的手法呈现线条虚实、长短、疏密、浓淡、方圆等,这些线条的组合和变化形成富有韵律的节奏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钜记饼家的粒粒杏仁饼礼盒包装,用白描技法绘制了杏仁饼的制作工艺场景,疏密有致、惟妙惟肖的画面组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传神地再现了包括浸豆、烘干、磨粉、拌料、打模成型、烘焙、冷却、包装等传统手工制作全过程,对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很好的展示与传播。
澳门手信包装所使用的白描线条,通常以单色出现。白描线条的穿插、组合,产生了丰富的层次变化,构造出多种物象的形态。白描图案与不同的包装材料,以各种方式不断组合建构,产生各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效果。在钜记饼家的老公饼和老婆饼纸盒包装设计中,包装主展示区域的设计上,恰到好处地使用白描图案,调和主展示区域的黑白灰关系,精准地营造出平面设计的视觉空间感,既升华了手信的人文价值,又使包装更具有中国文化韵味。
色彩是民族传统意识的体现,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色彩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寓意体现[5]。中国传统色彩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的观察,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衍生出了以《周易》理论为基础的“五色说”,将五个方位以黄、青、黑、白、赤五种色彩来表示,并结合“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法则与五个方位对应起来,形成了与这五色的联系[6]。融入了哲学宗教、等级地位、伦理道德等观念的色彩被赋予了象征性的特征,逐渐开始整合出一套独有的色彩文化系统,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绘画、书法、建筑还是服饰、陶瓷、工艺等,红黄两色都是最主要的传统色彩,可以说中国人对于红、黄两色有着属于自己的情结。从古代的春联、红灯笼到现代的五星红旗、中国结,人们对于“中国红”有着自己的偏爱,朱红也被时尚界称为“正宫色”。而黄色在古代受到尊崇,战国的《逸周书g月令解》说:“天子(黄帝)居太庙太室,乘大铬,驾黄聊,载黄旅,衣黄衣,服黄玉。”唐高祖下诏禁止百姓在服装上使用黄色,“黄袍”就此成为皇帝专用,“黄”色也成为“皇”色。明太祖朱元璋则明令黄色为皇家专用,而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允许使用黄色,违者即属触犯法律。而明清皇宫屋顶更是使用黄色琉璃瓦,使得民间对黄色的崇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澳门手信品牌大多使用五色中的红、黄两色作为手信包装的主色,比如朱红、杏黄都是经典而传统的中国色。钜记饼家的老婆饼纸盒包装,主色调就是红、黄两种,它的白描图案和印章图案都选用了红色,包装的主要展示面使用了黄色。红色的波长较长,给人以鲜艳、温暖的感觉,而黄色是食物烹调熟后的颜色,能激发食欲。“当黄色遇到红色,无声地传达着生命的喜悦[7]”。红与黄的搭配完美复刻了经典的故宫配色,小小的手信包装承载了满满的中华民族的自信与骄傲[8]。
从文化角度看,澳门在葡萄牙管治时期,并没有丧失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范,反而在与西方异质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澳门特有的“多元、包容、开放、求和”的文化特征。
澳门回归后,与内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澳门设计师在手信包装视觉设计上,越来越会倾向于运用更多的中国元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而澳门手信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优质载体。展望未来,澳门手信包装不论是在设计内容还是在文化品味上,都应该继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并通过设计表达与手信品牌完美结合,以期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现澳门特色并广泛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