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刚
(大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山西大同 037000)
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是市政道路建设中的重要施工内容之一,施工技术的运用与施工过程的控制直接决定着市政道路的整体建设质量。当前形势下,必须宏观审视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要点,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切实提高市政道路建设质量。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当今社会,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市经济持续活跃,城市建设框架不断拉大,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产生了强烈需求。沥青混凝土是一种建设市政道路的主要材料之一,主要是利用摊铺技术增强沥青混凝土材料黏度,并采用压路机等设备通过碾压促使其成型。在现代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极为显著的应用优势,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范围。长期以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先后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为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高质高效应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沥青混凝土道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广大施工企业也在创新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加强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增强沥青混凝土施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成效极为显著。尽管如此,受主客观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控制不当,路面高度或宽度等方面存在显著起伏差异,路面粗糙度较高影响车辆通行舒适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制约市政道路工程总体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形势下深入探讨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运用,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1]。
在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应首先做好人员及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为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与步骤的循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应对沥青混凝土施工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与指导,使其全面掌握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要求,熟知施工图纸与方案的关键要点。在原材料方面,应对沥青混凝土的所有构成成分进行专业化技术检测,掌握其各项实际技术性能指标,确保刚度、强度、延展性、收缩性等性能满足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需求。对于不合格或不达标的沥青混凝土原材料应予以剔除,防止混入后续正式施工流程。同时,要对沥青混凝土施工原材料进行科学管理与运输,杜绝沥青混凝土泄露,避免堆放或运输过程中对其品质造成的不良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路面材料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为技术人员选择路面材料提供了更多选择。路面材料的选择应从市政道路工程的实际需求出发,既要切实保证市政路面材料综合性能与质量,又要有效控制经济成本支出,实现沥青混凝土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避免盲目追求沥青混凝土经济成本的降低而拉低材料质量。在市政道路路面材料选定后,应对其配料方式及性能进行技术检验,与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与行业标准进行充分比对,确保检验结果可满足工程质量需求。
主体摊铺是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的核心环节,主体摊铺技术的应用与市政道路建设的最终整体质量密切相关。在主体摊铺技术应用中,应制定详细可行的摊铺施工应用方案,有效识别与控制影响主体摊铺施工过程的各项要素。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各项原材料质量,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实际需求,合理计算确定原材料配合比。在摊铺推进中,应保持相对匀速推进,合理调控摊铺力度与摊铺方向,防止摊铺过快或过慢而对施工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采取多台摊铺机械同步作业方式,在做好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提高主体摊铺施工效率。
在沥青混凝土道路主体摊铺施工完成后,应随之进行道路碾压施工。道路碾压施工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碾压机械设备,以循序匀速碾压为基本原则,保证碾压质量。在碾压过程中,应注重道路边缘离析问题,及时对碾压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优化处理。碾压机械的运行速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一次性碾压成功率。可根据市政道路工程实际,合理选择钢轮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等不同类型的碾压机械设备。在市政道路路面稳压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路面复压与终压,确保各个碾压施工环节的有效衔接[2]。
对于部分需进行加宽施工的市政道路而言,由于无法采取整幅摊铺施工技术,往往存在摊铺接缝问题,若对接缝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市政道路通行舒适度不足,车辆通行颠簸感强烈。根据接缝方向的不同,摊铺接缝通常可分为纵向接缝、横向接缝与交叉接缝等。在接缝处理中,可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实际,合理选择平接缝处理技术,在确定具体施工操作区域的同时,借助切缝机等机械设备,确保接缝处理效果的平整性。在摊铺接缝处理完成后,应对接缝平整度等技术参数指标进行测量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开展后续施工操作,以免影响市政道路路面运行状态。
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外界环境温度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纵观当前沥青混凝土施工实际,普遍存在着对外界环境温度关注不足,漠视环境温度的影响等共性问题,降低了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质量,为后期各类市政道路病害问题埋下隐患[3]。因此,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有效控制施工环境温度,防止沥青原材料干结收缩,降低道路裂缝问题的出现概率。同时,可采取洒水或遮阳等方法,避免沥青混凝土表面温度骤降,杜绝因沥青混凝土内外收缩比不同步而导致的路面龟裂等问题。
在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执行具体施工技术实施方案,落实施工技术要求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沥青混凝土道路整体施工效果。因此,在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前,因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与指导,引导其明确掌握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关键要点,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摊铺、碾压等基本操作技能,对于施工中发现的各类质量问题第一时间作出反馈处理[4]。
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等特征,施工过程中容易遭遇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威胁道路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应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实际,建立健全系统化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为具体施工环节与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用制度化的方式将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目标任务、计划方法等固定下来,使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有据可依。要依托于奖惩制度,视施工质量问题的不同,奖优罚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沥青混凝土施工理念开始付诸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实践,为提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因此,技术人员应密切关注沥青混凝土施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与趋势动态,从市政工程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沥青混凝土手工技术方法[5]。
后期养护管理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优化提升具有关键意义。在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应根据沥青混凝土的实际物理性质,做好及时有效的养护管理,可遵循“边施工、边养护”的养护管理理念,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为使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效果更加稳定,必须保证充足的养护时间,并在养护中定期向路面洒水,防止沥青混凝土路面内外部水分丧失程度不一致,导致的收缩裂缝等问题。此外,还要做好遮阳防晒,防止沥青混凝土路面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光照环境中,尤其是在外界气温较高的夏季,更要采取防水帷幕等方式避免沥青混凝土路面受到严重的透水和腐蚀威胁。
综上所述,受施工技术、人为操作、过程控制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市政道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方面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制约着市政道路建设质量的优化提升。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基本规律,创新施工技术应用理念,强化施工过程控制,提高整体施工效果,为促进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保障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