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伟(宁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同比增长40万,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数量已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日益突出,因为消费问题还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大学生各方面发展已经相对而言成熟,但是在消费理念上依然有很大的目盲性。就体育消费观而言,想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消费浪费的问题,就必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这就需要我国各大高校要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做到按需消费。对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
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小部分的经济来源是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从勤工俭学学生的年级看,大一学生勤工俭学人数最少,其次是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相对较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观念的转变,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也更想要减轻父母的负担,其次是受身边同学的影响,最后是与学生的专业有关。因此,学校可以为学生搭建专门的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的平台,以满足有这部分需要的学生的诉求。
大学生是今后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人群,也是刺激社会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因此在大学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消费观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观的因素有多种,而这些因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因此,我国广大高校要想准确把握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就要科学辩证地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各因素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影响,从而找出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逐步改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和观念,不断提高其体育消费水平。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特点:
当代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行为中普遍存在超前消费的观念。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用来购买体育器械、运动装,办理健身卡、游泳卡之类的,但是这些消费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可能并不是因为当前迫切需要,而是一种超前消费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花明天的钱来为今天买单,这种消费观念会导致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消费金额,甚至出现消费金额严重超出自己的预算的情况。而一旦学生养成了超前的体育消费观,就会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整体消费观产生消极影响,久而久之会对他们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生活计划和消费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当代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过程中往往时间很短,存在冲动消费的现象,当然并不排除有些学生的冲动消费是真的出于现实需求,但是有些体育消费也并没有需要立刻消费的急迫性。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往往并没有对是不是必须得消费,消费多少金额合适以及自身的资金状况是否允许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考量,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随意性,这不但不利于控制自身的消费金额和习惯,还会造成大量的体育消费浪费现象,对于自身正确消费观的形成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代在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的过程中,往往都没有明确的心理准备,如上文所述,对于消费的必要性、金额和自身实际情况等都没有明确的认知,而消费心理的迷失很容易造成冲动消费和不理性消费的情况,例如不顾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盲目跟随同学进行一样的体育消费,这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全面发展。除此以外,很多大学生对于体育消费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除了上文所列举的购买器材和服装,办理健身卡和游泳卡之类的以外,还包括许多跟体育相关的周边消费。但是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实际需求,才有可能做到按需消费,否则一切的消费在他们看来都必需的。而大学生由于依然处于习惯的养成期,还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正确的消费观,这就需要我国广大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引导,以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能够反映他们对体育的认知状况和态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体育消费观。调查显示,随着“健康中国”政策以及体育和医疗融合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接受并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成立了体育相关的协会,如自行车协会、武术协会,并会定期举行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使得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群体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以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希望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利用体育活动来打发课余时间。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既来源于人们的动机和需要,又是基于人们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又要受到环境条件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调查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节俭观念。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我国传统节俭价值观念的影响;二是受制于自身经济状况的制约,只有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人们才有能力并愿意花钱为体育消费来买单、享受体育、欣赏体育,才能够进而树立起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除此以外,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消费持有肯定态度,对体育锻炼的好处也熟知和接受。具体来说,当代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观主要有以下三种:
不论是体育课程还是体育活动,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同时帮助在校大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因此,体育消费的目的应该是为自身提供体育锻炼和活动的必要支持,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出于享乐目的的体育消费更多一些,尤其是与体育相关的周边娱乐项目已经在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占据了非常重的比例。这就导致我国很多在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不能做到理性消费,甚至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整体的消费观,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攀比心理在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是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表现在方方面面,体育消费自然也不例外,例如有些学生实际上没有健身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攀比心理去购买相关的器材、装备等。有调查显示,由于攀比心理而产生的消费金额已经占据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 30%~40%,可见,这种冲动消费带来的体育消费浪费是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很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攀比心理还会对大学生整体消费观的形成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有效避免攀比消费的产生对于控制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按需消费心理是一种比较正确的消费观。具体来说,拥有按需消费心理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消费,该买则买,不该买坚决不乱花钱。与此同时,还能根据自身的资金状态来选择消费的层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当然,这种体育消费心理也是我国广大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的,这样既能提高消费的准确性,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养成这样的体育消费观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整体消费观。
综上所述,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体育消费能够有正确的认识,进而避免消费浪费的现象出现。但是当代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我国广大高校应该立足于他们的消费特点和实际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实现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消费的目的。例如,让他们学会根据体育课程和训练娱乐的具体要求进行体育消费;学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资金状况进行消费选择,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