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猪;非洲猪瘟;诊断;防治
1.1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传播方式 非洲猪瘟是DNA病毒中唯一中通过虫媒进行传播的病毒,其宿主是猪个体,且该病毒不会传染其他的动物。野猪、病死猪还有亚临床感染携带病毒的猪群体也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泔水传播、猪肉制品传播等等。直接传染指的是健康的猪个体直接接触感染猪的血液、排泄物或者唾液等,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口鼻接触传播。其次是通过昆虫的叮咬传播,健康的猪个体被叮咬非洲猪瘟病毒的昆虫叮咬之后,就极有可能感染。
接触到感染猪的肉制品以及泔水等,都能够感染非洲猪瘟,这也是目前非洲猪瘟大肆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野猪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之后可能并不会发病,但是却可以进行病毒传播。一旦一部分的猪通过上述各种方式感染了疫病之后,其相应的会产生抵抗力,一部分的猪能够耐过并且存活下来,长期的带毒、排毒,病毒毒性也会逐渐的减弱,但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是一部分的猪在感染病毒之后,会变成强毒,致猪发病死亡。
1.2 具体的诊断方式 非洲猪瘟具体的感染潜伏期在5~19d之间,感染后的7~10d能够检测到抗体,其临床症状一般为高热、厌食、精神不振、嗜睡且四肢和耳以及胸腹部可能出现不规则的血斑,呼吸困难,同时鼻腔可能会有泡沫或是血液等。一些猪还可能会出现腹泻或者便秘的现象,粪便带血,关节肿胀,局部的皮肤还可能出现溃烂的现象。剖解后可见脾脏肿大,呈红紫色,淋巴结出现水肿现象,还会出现心包积液,肝脏也会不同程度的充血和肿大,膀胱水肿,肺部出现钙化灶。仅根据一些表征现象并不能完全的进行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够完全确诊。目前,一般的、快速的诊断方式是进行活猪个体采血分离血清检测。对于死亡的猪,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解剖变化能够做出初步的诊断,肉眼观察死猪的剖检特点是不是和经典猪瘟发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行确诊则需要进一步的做病理组学检查。一般的方式有红细胞吸附试验法、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式。
目前,非洲猪瘟还是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非洲猪瘟,还是以防治为主。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ALK患者的病历资料。34例克唑替尼一线治疗,26例二线治疗。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1~69岁,平均(48.78±4.33)岁。纳入标准:经病理学诊断为肺腺癌;经FISH诊断 ALK 阳性;经手术切除病灶。排除标准:鳞癌、大细胞癌;患者不同意治疗方案或未按治疗方案治疗。
2.2 加强检疫检测工作 养猪场应积极的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排查以及检测工作,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的现象或是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应该及时的上报。对于刚刚引进的猪,应该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以及检查,确认未感染疫情之后再引进。一旦确认感染疫情之后,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并且迅速的封锁疫区,扑杀感染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及彻底的消毒。对于一些疫病流行的区域,应该根据规定划分有疫区和无疫区,采取限制流动和严格检疫的措施,及时淘汰疑似受感染的猪[2]。
2.1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做好非洲猪瘟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应该优化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养环境的卫生,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隔离的方式,严格控制家禽、猫、狗等动物同生猪的接触[1]。同时,也要做好驱虫工作。保证养猪环境通风干燥,并且及时的进行消毒工作,避免细菌的感染和孳生。重视饲养过程中的营养均衡,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增强抵抗力。
3.2.2.3 术前给予穿血栓袜 由于术中在麻醉作用下,下肢肌肉会松弛,血流变缓慢,所以对估计手术时间较长,超过3 h、D-二聚体异常增高者,进入手术室前穿好抗血栓袜,以防止术中血栓形成。有资料显示,手术持续时间超过4 h者DVT的发生率显著提高[12]。本研究中有21例术前穿好抗血栓袜入手术室。
2.3 猪瘟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猪瘟发生之后,应该及时的划分定疫点、疫区以及受威胁区域,采取积极的措施。不仅应该对疫情追本溯源,还应该对接触的动物进行跟踪调查。追本溯源有助于及时了解和分析疫情,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且对感染前后进出疫区的车辆以及动物进行追踪和调查,避免疫情进一步的扩散。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密切围绕着这六个方面展开对民营企业的帮扶活动。在六大措施中,笔者觉得第四点与第六点最难,也最为重要。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以及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猪一旦感染非洲猪瘟,对于猪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养殖户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还是应该做好防治工作,早发现、早确诊并且尽早的采取措施。做好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从根源出发,打好这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