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0)
随着水利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在发展水利工程过程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建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适当的调控,调控的主要目的有两大方面:①解决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匀问题;②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水利工程建设以自然环境为导向,根据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但是,尽管在工程设计上遵循尊重自然的理念,但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引发环境一系列问题。
水利工程的建设,以自然环境为主导,应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做到尊重自然,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切馈赠保持敬畏的心态。所以,在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方式时,应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需要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制定预防性措施,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和谐相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利工程顺利、高效建设的重要前提保障,一旦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生态环境本就恶劣,再加上水利工程带来的压力,生态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承受不住,将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共存,相互促进,水利工程顺利施工建立在良好生态基础上,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同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应注重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推动水利工程的高效建设,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重要特征,具体指在一定空间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物群体生态系统,生物群体依赖于生态环境,环境是它们生存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自然对生物多样性也具有一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给生物带来一系列的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对水生植物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水流的动向,从而影响周边植物生长,改变了水生鱼类的迁徙路线,迫使它们生活发生较大变化;②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占据了一定面积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紧张,陆生生物缺乏成长环境,生物种类将会急剧减少。
我国水利工程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扩大。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给周边地区带来一定的危害。水利工程占地面积逐渐扩大,不仅对生态多样性产生一定破坏,严重的还会改变工程施工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环境结构,使施工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空气质量、地势地形等发生严重的变化,大部分的生物无法适应环境的大幅改变,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产生一定影响,直接导致地震灾害的出现。水库具有强大的蓄水功能,对地质承受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地质内部岩层孔隙水压力的不断的提升,会导致地震灾害的出现。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引发地表下陷、坍塌等问题的出现。
水利工程在不同时期对于水质会造成不同影响,尤其是在水利工程时期,对水质影响最大。水利工程施工期间,会产生施工垃圾,施工垃圾排入水中,导致水质变差。同时有些地方因为水利施工出现水流停滞问题,一旦河流流速减小,减少水域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水流流动性变差,流动范围缩小,导致一些沉着物上升,河流自身净化功能较弱,水质也会发生明显变化。水利工程完工,投入到实际应用之中,水环境容量增加,水利流动性增强,流动范围扩大,水流净化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水质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所以,应根据不同水利工程作业阶段,对水质进行不同的防治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在水利工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度,正确认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努力做到平衡二者关系。在注重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获取同时,也应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尽量不占用植物生长区域,不对生态环境进行大的变革,保护生物多样性。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应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理念,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工程人员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工程施工重要性,良好的环境基础是确保水利工程顺利、高效实施的重要前提保障,在施工中应使用环保型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水利工程施工,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生产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对工程施工区域进行全面勘察,是确保工程施工顺利的重要条件。在工程前期勘查中,应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选择勘察人员上,需要充分考察勘察人员的专业技能,选拔勘察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组建一支优秀的勘察团队。对水利工程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勘察,例如:水文地质条件、地势地形等。同时也要积极听取当地居民以及政府的合理建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高度重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是工程实施的核心保障,应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新型环保施工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原有施工技术基础上,进行工程环保施工技术的创新,构建符合我国施工实际需要的现代环保施工技术体系,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之中,能够极大的提升工程施工效率与质量,推动我国水利行业实现更好、更快的深入发展。同时,在施工中也应重视环保型材料的应用,能够减少施工垃圾的产生,对在施工中产生的施工废物,处理起来较为容易,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所以需要制定完善且高效的人员管理机制,针对不同施工环节不同施工队伍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予以有效制止,为了能够促使人员管理机制发挥应用作用,需结合一定惩罚措施。此外,针对已经排放到外界环境中的污染物,应进行二次检测,一旦发现个别污染物不符合相关标准,需要及时进行回收并处理,只有当满足相关要求时,才能将其排放至外界,能够有效维护周围环境,提升动植物存活率。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应贯穿水利工程的各个阶段,要求工程参与人员认识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联,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将生态效益作为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必要指标,在工程设计中,尽量减轻对植物、动物、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环保部门应做好宣传管理工作,定期对水利工作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以及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让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现实性意义,真正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同时,企业可以将培训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对于积极提升自我,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水利工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例如:升职、加薪,对于消极怠工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能够起到约束、规范工作人员施工行为的重要作用,做到在水利工程中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为水利工程带来较多的发展机遇,不管是工程规模、数量都呈现迅速扩展趋势,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相辅相成,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发展受到极大威胁,所以,为了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应规范水利工程施工,采取规避环境风险的设计,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指导依据,只有确保具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才能建设高质量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