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健 徐得智 温晓庆
(辽宁传媒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城市品质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象征与标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要求已从物质层面的满足升级到憧憬更舒适的城市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城市风情等。优异的物质环境,并不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品质较高,只有具备高品位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才能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1]。当前,通过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品牌而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进而增强市民的自豪感与荣誉感的城市已有较多先例。
传统沈阳市区南临浑河,是一座多元文化叠加的城市,辽河文化、长城文化、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空间实体及文化符号上上体现不足,造成城市特色空间载体缺乏。城市建筑风格单调混乱,品质参差不齐,多为功能主义建筑,外立面无装饰,顶部造型简单甚至无造型,且色彩单一,视觉效果较为平庸。除部分景观路,城市大部分道路两侧景观未经过统一规划整治,街路未能形成良好的景观序列,观赏性较差,未能反映沈阳独有的多元特色文化。
沈阳市目前共拥有“盛京皇城”“中山路”“铁西工人村”三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但这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目前都存在利用不当的问题。以前两者为例:
盛京皇城历史上是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清前期国都、中后期陪都、近代民国时期奉系军阀首府,是沈阳传统城市发展和近现代思想启蒙的策源地,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沈阳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载体。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导致老建筑的拆除及新式大体量建筑的出现,使得这一区域风貌并不明显,而城墙及主要城门的消失更使人们找寻该区域的边界都变得很困难。此外,该区域目标定位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对比目标,尚存在旅游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有效经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沈阳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拥有11项19处文物保护单位,32处39栋历史建筑等。包括:奉天驿旧址及广场周边建筑群、中山广场周边建筑群2项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区域拥有大量警示(殖民)文化资源及红色文化资源,彰显着沈阳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与终点的定位。但因空间尺度问题及业态分布等复杂因素,导致街区停车不便,部分区域业态低端,用户体验较差,不能有效留住顾客,始终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文化品牌高度。
公共场所的外文标识、标牌是城市国际化的产物。其中,英文应该是国际化城市配备的最基本语言。但是,沈阳市主要干道(包括一、二级马路)两侧的商业企业、宾馆饭店等罕有英文门脸。多数景点、银行、医院、餐厅、宾馆等场所缺少相应的英文服务与英文指示。有英文标识的场所则存在翻译质量低,错误屡见不鲜,沈阳地铁中的站名更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这些问题使外籍人士无所适从。另外,沈阳市已将2030年建成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定为目标。沈阳市处于东北亚的中心节点,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的许多重要城市均处于等距之内,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沈阳市公共场所的外文标识、标牌除英文外,几乎未见日文、韩文、俄文、蒙文等标识。
城市品牌性质与产品品牌一样,须具有自身特色,彰显本身个性。通过遵循自己本身的定位以及保持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这是品牌屹立不倒的原因。沈阳目前城市品牌宣传尚停留在“点”式宣传的阶段,重视外部宣传而轻视城市内部认同。选取的宣传“点”通常停留在浅层次阶段,没有重视品牌建设的文化内涵,没有把握到城市的灵魂。
另外,在传播方面,往往停留在具体的几个宣传口号或者几部宣传片,对传播范围、媒介选择及受众特点缺乏科学系统的分析。这种方式导致城市文化品牌宣传推广始终停留在初始切入点,虽然短期内会有效果,但却无法形成连续的城市品牌传播。
通过对沈阳市历史上各区域不同的形成逻辑予以解读,对其背后的历史予以发掘,找寻到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四条主线”文化资源相对应的现实空间分布,以此打造城市文化特色街道和广场空间,使沈阳成为具有文化竞争力与辐射力的古今风貌相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结合古城空间肌理,梳理各类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延续“曼陀罗”的空间意象,妥善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古城保护的关系。另外,依据城市不同文化空间区域,重点塑造建筑风格。结合各街区历史渊源及原建筑风格布局,对景观风貌区、重要路段等区域进行重点建筑改造,打破城市建筑单调雷同现状,使沈阳市建筑风格具有层次性、可识别性和独特性。
另外,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升级区域内业态。将现存保留完整的始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知名建筑物分区域进行串联,全部设置详细的历史介绍牌,增设对应文化符号,例如在清文化风貌区增设满文标识。对于不具备复建条件的历史建筑及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地点应立碑或挂牌展示历史文化,例如位于今天南顺城路的盛京南城墙的墙基遗址,盛京将军府、钟鼓楼、都城隍庙、辉宗寺、白塔、文庙、城门等处原址均可立碑或挂牌进行文化展示。对于已经荡然无存的八个边门可在原址以门柱形式象征性恢复,用以作为百年前盛京城郭的地理坐标,使人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沈阳,扩大沈阳对外知名度,提升城市品质。
文化旅游的要点在于“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体验能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更可以形成文化传播交流、文化贸易协调发展态势,实现互利共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内涵发展,提升沈阳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建设。
以沈阳现有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为基础,以文化旅游融合为背景,以媒体融合推广手段为依托,以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锡伯族文化、老字号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为途径,以新理念合理规划文化旅游路线,打造沈阳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传统民俗活动展示等综合型项目。以创新为动力,鼓励开发沈阳特色文化艺术产业,打造旅游商品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等旅游功能区,引导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挖掘沈阳文化艺术产业,通过文化交流、文化研学活动,增强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为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提升沈阳城市功能品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寻找方向。
首先,在沈阳市著名景区、饭店、旅店、风味传统名吃等处根据具体情况对其新增相应的翻译标识。对所有一、二级马路沿线及地铁和公交主要站点周边的服务性机构,包括机场、医院、商场、银行、物流、餐饮、娱乐等领域进行统一的翻译标识设置,根据具体情形单选或多选设置英文、日文、俄文、韩文、蒙文等。在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地点及旅游景点统一商贩广告词语前缀,例如“欢迎来到中国东北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北亚国际旅游城市沈阳……传奇盛京,福运沈阳……”等等。
其次,在以地铁为主的主要交通工具上,宣传可融入沈阳多元文化元素,重点展现清文化、抗战红色文化与工业文化特色;在广告牌和其他可利用空间中融入现代沈阳都市文化,突出都市时尚。同时,结合沈阳定位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可考虑在地铁等交通工具上增设英文、日文、俄文、韩文、蒙文广播,在播放站名的同时介绍沈阳的城市文化。另外,地铁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可预留部分公共艺术创作空间,让普通市民参与其中,用不同形式的创作来展现都市之美[2],体现独特的沈阳文化。从人文素质的文化层面上激励市民营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沈阳市的品质与国际竞争力,形成沈阳市独特的城市符号与国际印象。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是以文化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手段,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现阶段建设沈阳中心城市功能品质的必然选择。开发、利用及推广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四条主线”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文化提炼、文化创新的能力,用好用活沈阳优秀的多元文化资源,努力让沈阳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繁荣文化事业,是当前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要务。发展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沈阳“城市文化客厅”。只有这样,沈阳城市文化品牌才能在变迁、涵化中塑造起来。
另外,要以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科技手段,推动沈阳多元文化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协调发展态势,实现互利共赢[2]。借助5G网络速度快车,利用5G微蜂窝基站技术推动各文化景区、文化场馆等智能协同覆盖,建设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可管可控的网络融合传输覆盖网。智能生成城市文化宣传视频,推广到各大媒介进行转载和传播。智能规划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文化名城”,推动沈阳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目标的沈阳市,当前正在努力奋进。因此,我们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切入点,充分考虑沈阳的地域文化特征,融入城市文化因素,凸显自身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期待未来逐渐将城市文化渗透进各个方面,整体提升沈阳中心城市的品质及沈阳市民的国际化素质,使沈阳市逐步成为高文明、高素质的世界知名的中心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