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济宁 27200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1],同时也是分泌儿茶酚胺的罕见神经内分泌肿瘤,因此容易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其CT 与MRI 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资料,其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龄18 ~65 岁,中位年龄42 岁,15 例患有高血压,其他临床症状有头痛、心悸、大汗淋漓等,5 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偶然发现。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证实的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②无CT 及MRI 检查禁忌症:③病例资料完善;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幽闭恐惧症患者;②对造影剂过敏者;③患者心血管、肾脏等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0 例患者均进行肾上腺CT 及MRI 平扫+增强扫描,检查机器为西门子128 排CT 扫描仪,西门子3.0T 磁共振扫描仪;MRI 进行多序列(T1WI、T2WI、T2WI-FS、IP、OP、DWI)及多方位(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CT 及MRI 增强均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多期扫描。
由两名高年资腹部诊断医师阅片,对病灶进行分析,当意见不统一时,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肿瘤进行评估,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信号(实性及囊性成分、有无出血、钙化等;T2WI 序列实性成分的特点)、强化特点进行分析。
20 例病理结果均为良性嗜铬细胞瘤,左侧肾上腺12例,右侧肾上腺8 例,均为单侧病变,体积较大,大小在1.9cm ~8.3cm 之间,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者呈分叶状改变。
5例肿瘤呈中等密度,密度均匀,15例呈混杂密度改变,其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低密度)及出血(高密度),2 例还可见点状钙化;增强后进行肾上腺多期扫描,密度均匀者呈中等密度改变,CT 值约37 ~42HU,平均为37.6HU,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 值平均约为97HU,静脉期平均值约94HU;密度不均匀者增强后实性成分呈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及出血不强化。肿瘤较小者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晰,长径大于4cm 者可见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5 例病灶信号不均,与肝脏信号相比,呈稍长T1、长T2 信号改变,T2WI 呈“灯泡征”,DWI(b=800)弥散受限,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15 例信号不均,其内可见T1WI 更低、T2WI 更高信号影,为囊变或坏死成分,另5 例肿瘤内可见T1WI 稍高信号(考虑为出血),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改变。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均未见肿瘤内明显信号减低。
约90%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髓质,10%发生于肾上腺外,这些部位包括腹主动脉旁、后纵隔、颈总动脉旁或膀胱壁等处,称副神经节瘤。病理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常较大,易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可能由于肿瘤体积较大,血供相对不足或血管变性所致[2]。
绝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好发于20 ~50 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并且与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有关,大约有10%的嗜铬细胞瘤是无症状的,有症状的患者可能会有潮红、新陈代谢旺盛,多汗,头痛,心悸和惊恐发作或焦虑,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无功能性肿块大小常大于有功能性的肿块。
CT:常表现为一侧肾上腺占位,偶可双侧发病,肿瘤较大,直径常为3 ~5cm,甚至达10cm 以上,肿瘤较小者可密度均匀,类似肾脏密度;较大肿瘤常呈混杂密度改变,其内可见低密度的囊变及坏死,或稍高密度的出血,少数肿瘤的中心或边缘可见点状或弧线状钙化。CT 平扫密度值对肾上腺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平扫CT 值大于10HU,平均CT 值约35.9±9.8HU,少数情况下由于细胞内含有脂质,嗜铬细胞瘤的CT 值小于10HU,若瘤内出血,则平扫CT 值更高;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MRI 诊断嗜铬细胞瘤具有特异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常较大,于肌肉信号相比,T1WI 呈等或略低信号,其内水分和血窦含量丰富从而导致T2WI 呈明显高信号[3]。
肿瘤有坏死或陈旧性出血时,瘤内可有短T1 或更长 T1、长T2 信号灶;因肿瘤胞质中没有脂质成分,反相位图像肿瘤信号不减低。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发生明显强化,囊性及出血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