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飞鸿,陈斯
(江苏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9)
2018 年11 月,我国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了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 要求到2020 年确保完成13 万个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在2020 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提到要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在城市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环境不和谐问题也日渐凸显,其中以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1-2]。 因此,遴选适宜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备稳定运行,是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的必经之路。
农村生活污水成分复杂,不仅包括冲厕、洗涤、餐厨等居民生活用水,还包括散养畜禽的排泄物、高浊度的雨水等。 虽然通过新农村建设,江苏大部分农村已将厕所由旱厕改成水冲厕所, 但农村污水收集管网不够完善,污水收集不彻底。 粗放式的污水排放方式使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渗入地下或排入沟渠[3-5],引起了生活污水露天径流和地下渗漏等问题,这不仅破坏农村生活环境,更危害地表及地下水的安全。
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以下特点:
(1)单个处理量小
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单户人口数少,生活污水人均排放量低,单个污水处理量小。且苏中苏北农村存在大量外出务工现象,这导致农闲时,农村常住人口长期低于户籍人口,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际进水量低于设计水量。
(2)水量变化大
农村居民生活规律相近,生活污水排放时段相对集中。早、中、晚三个时段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对较大,夜间的排放量较小,甚至可能断流。污水量随季节变化也很明显,农忙时污水量高于农闲时,夏季污水量高于冬季,这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变化幅度较大,污水排放不连续,存在明显的时段性和季节性变化。
(3)污水收集难度大
农村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 污水收集面积较大,加大了农村污水收集难度。 且管网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政府财力和家庭支付能力不足导致缺少配套管网建设,后期又由于缺乏稳定的运营和维护费用,致使污水收集管网堵塞、地下渗水、雨水混入等。污水收集难度大,污水处理量少,导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间歇性或停止运行。同时部分管网建设未设置雨污分流,管网坡度设计未能因地制宜,下雨涨水季节容易出现倒灌现象,管内的污泥厌氧发酵极易产生恶臭。
目前江苏省有1.7 万个行政村, 约18 万个自然村,农户总数约1407 万户。 2016 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方案》,全省择优遴选出三批46 个县(市、区)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建设,截至2019 年3 月底已在9000 多个村庄建成了生活污水治理设施。 此外,江苏省开展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和“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共建成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7000 多套,其中苏州、无锡两市基本实现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2019 年5 月对苏北某县域内所有污水处理厂的调查显示, 该县下辖1 座自来水厂、3 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5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以及33 座农村污水处理厂。
(1)1 座自来水厂, 供水总规模可达15 万吨/日,向城区及周边15 个乡镇供水,正常运营。
(2)3 座城市污水处理厂, 其中2 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 座工业污水处理厂,3 座污水厂总处理量为10 万吨/日,都处于正常运行阶段。
(3)15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其中3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000 吨/日, 其余12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00 吨/日, 总污水处理量为9000吨/日。 其中10 座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因在线监测、监控和自动化改造等原因暂停运营,其余5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乡镇污水厂正常运行率为33%。
(4)33 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除3 处居民集中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外,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因污水水量不足、设备损害等原因停止运行,设备正常运行率不足一成。该县农村污水处理厂由各乡镇垫资建设,验收合格后交由县水务公司运营,并申请项目资金。
通过多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实践,江苏省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优先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 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三种模式相结合的治理路径。即首先对于城镇周边及邻近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优先考虑接入城镇污水管网,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其次对不具备接管条件、居住相对集中且排放标准要求较高的村庄,采取将一定范围内的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后送到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方式。最后对居住相对分散或管网建设难度较大的村庄,通过分散式治理设施进行处理。
根据调研情况, 在农村污水治理主体方面,县级层面主要由水务部门具体负责,也有少数县区是由住建、环保或农业等部门负责。 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选用以生物膜法为主、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技术为辅的生物处理技术,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农村在生物处理单元后采用人工湿地等生态技术,形成生物-生态组合工艺,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的尾水排入自然水体[6-10]。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在2018 年11 月之前,主要参照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 标准, 之后结合农村污水特点, 江苏省制定并执行DB32/T 3462—2018 《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模式单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维护以及监管需要长期、 持续地投入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除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专项建设资金外,苏南等地市县又配套进行了财政投入,但苏中、苏北部分地区市县由于财政能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低于苏南地区。 苏中、苏北地区应因地制宜,改变治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尝试选择市场化运作,采用项目总承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PPP 等模式,确保当地农村污水治理效果[11]。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未能因地制宜,设计生搬硬套
由于部分农村常住人口长期低于户籍人口,水量存在明显的时段性和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未考虑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收集处理污水量远低于设计处理能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困难[12]。部分工程存在质量问题,管网材质及施工质量、设施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致使管网堵塞、处理设施地下渗水等。 农村不同于城镇土地资源有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不能仅仅因为占地原因而埋于地下,这不仅影响后期设备运维时的检修,更阻碍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的监督。
(3)有效运维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重建设、 轻运营”问题尤为突出。 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对待运维工作仍存在较大问题。部分地区以县级财政支出形式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运行维护,更多地区将设施建设完成后,简单移交给当地镇政府或村委会或建设单位代管,无县级财政资金支持。 非专业公司运维管理的治理设施,因缺乏资金投入和专业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能正常运行且达标排放的较少。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缺乏有效的监督。今后应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建设,补齐农村环境监测和执法检查短板,并结合现有环境监测网络, 增加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加大农村区域水环境监测监管力度,保障已建设施正常运行。
虽然江苏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较早,但与“美丽乡村”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对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首先应重视苏南、苏中、苏北地方经济差距,有区别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其次应科学治理,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重建设,重运营,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只有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才能实现人与农村环境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