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宇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主流趋势之一。因其具有低污染、低能耗等优势,能满足国家对节能环保、降耗增效的需求,因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鼓励支持。目前一些企业已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很多企业也在计划加入,其中包括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面临一定挑战。本文在对相关优势及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此类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提供一定参考。
装备式建筑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德国装配式建筑虽出现最早,但因其人口总量及密度较低,因此发展方向基本集中在小住宅建设上。美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最初以拖拉式移动房屋形式出现,后逐渐向固定房屋方向发展,且美国的发展方向基本也集中在小住宅领域。
异于欧美地区,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因此必须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路径。对此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装配式概念,并在1990年推出中高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生产体系,使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迈入一个新阶段。新加坡则以易建性评分体系带动中高层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发展并使其住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其高层装配式住宅占全国总住宅数量的80%且装配率高达70%。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起步也较早,早在1950年我国就开展建筑工业化和构配件生产工业化进程。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大致可分为初级、低谷、繁荣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是在1950-1980年间。该时期装配式建筑即是俗称的“大板建筑”。该时期我国是从前苏联学习并引进相关技术规范,但因无法适应本国实际情况而导致了如建筑成本高、使用效果差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这一时期装配式建筑推广速度十分缓慢,几近搁置。
低谷阶段是在1980-2008年间。该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唐山大地震,即因按前苏联技术规范建造的“大板房屋”在地震中损毁严重,且灾后调查中发现这类建筑抗震效果极差,因此该时期以大板房屋为代表的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几乎绝迹,取代的则是混凝土现浇结构体系的发展。
繁荣阶段是2008年至今。21世纪后我国开始将绿色发展及环保纳入国家战略。因混凝土现浇建筑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我国又再次推广装配式建筑。与以往不同,这一时期我国是在总结吸收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且采取了鼓励及引导措施。
2.1.1 品牌优势
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庞大,且市场占有率是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为主。很多大型建筑施工央企经过多年运营,已在业内获得较高知名度并形成了品牌效应。据此这类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就具备了一定优势,即央企背景及品牌效应能够助推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开拓,并帮助企业尽快在该业务领域形成新的品牌效应。
2.1.2 政策优势
装配式建筑因具有低污染、低能耗等优势而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与推动。标志性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其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的、目标及任务。住建部则通过文件进一步将鼓励作为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基调。地方层面上目前很多省市均出台了具体政策以鼓励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如根据装配率给予财政、税收方面的鼓励等。
2.1.3 产业链整合优势
混凝土现浇建筑产业链条可简单理解为“设计-施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则为“设计-生产-施工”,即与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包含生产环节。实际来看若构件生产和施工分别由不相关企业负责,则容易因信息交流问题影响项目履约。而上述两环节若均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则不仅会保障环节间信息交流顺畅,减少履约风险,更会充分发挥企业施工优势,优化资源配置,获得产业链整合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
2.2.1 经济效益挑战
装配式建筑因能产生如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等社会及环境效益,得到了国家大力推广。但与混凝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在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主要是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原因为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附加值高于现浇建筑,而在构件生产阶段还会产生全新附加值。因此虽不能简单认定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会亏损,但至少与现浇建筑相比缺乏成本优势,若装配式建筑无法得到全面推行,则企业易受到经济效益方面的挑战。
2.2.2 市场潜力挑战
我国装配式建筑近年虽得到较快发展,但因单位成本等问题使很多业主对接受装配式建筑的主动性较低,在设计时缺乏提高装配率的内在动力,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市场潜力。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动力度不一,使当前市场主要集中在京沪等地,这些地区虽具有较大市场潜力,但也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因此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发展装配式建筑所面临的市场潜力挑战不容小觑。
2.2.3 投资规模挑战
与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一个区别在于PC构件生产,即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一个必要环节是投资建立PC构件生产基地,其投资基本在近十亿至十几亿之间。而目前因装配式建筑市场经济效益及市场潜力不显著,相关企业基本均面临薄利状态,从而使企业该领域投资面临较长回收期。而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资金实力并不雄厚,因此投资规模越大、投资回收期越长,企业面临的资金风险越大,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挑战越显著。
2.2.4 政策延续挑战
当前很多工程项目采用装配式基本是为满足政府相关要求,业主缺乏选择装配式的主动性。一些地方政府虽出台了鼓励政策,但单位成本等因素使项目业主的主动性没有从根本上被激发。若未来政策约束或鼓励力度有所消减,则业主或将继续选择现浇模式。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若政策约束出现消减,则装配式建筑市场很可能出现明显萎缩甚至消失,从而对建筑施工企业形成巨大挑战。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为规避风险可通过参股形式发展装配式建筑。一种较好的模式是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公司及PC构建生产企业共同投资建立PC构建生产基地。其中由PC构建生产企业控股,持股比例可在45%~50%之间;由投资公司作为第二参股方,持股比例可在35%~40%之间;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第三参股方,持股比例可在10%~20%之间。该模式不仅能推动不同企业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实现优势互补,还能降低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同时不断积累经验,为未来独立发展装配式建筑奠定基础。
在PC构建生产基地投资中土地投资占比较大,很多财政实力较弱地区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目的,在土地出让方面或会给予一定优惠。这对建筑施工企业虽是优势,但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尚处薄利时期,其发展需靠庞大市场需求来维持。若区域市场潜力较小,则即使存在用地优势,企业也会面临巨大需求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对目标市场潜力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基本是靠政府政策的推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须密切关注并研判政府相关政策。一是根据国家层面政策制定企业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如大力发展、稳步发展、控制发展等。二是根据地方政府层面政策确定装配式建筑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方向并优化发展布局,如确定重点推进区、稳步推进区等。
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之一拥有很多新优势,是国家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均已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拥有如品牌、政策等相关优势,同时也面临如经济效益、市场潜力等挑战。对此建筑施工企业应通过采取如以参股形式发展装配式建筑等措施,保障自身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