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熙 吴佳玲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1)
台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始建于鞍山日占时期,台町顺山势而建,以东山山顶为中心向下蔓延,呈扇形布局,仿照欧洲城市布局。总面积为10万m2,计入绿化面积共20万m2。5条纵向的南北道路和3条横向的东西道路将台町划分为三个片区,分别为上台町、中台町和下台町。
台町始建于1919年。1920年,第一批共17栋别墅于台町内建成,均为二层双户型。台町内所有住宅中,只有这第一批是双户型,其余建筑均为供一户家庭居住的单户型。鞍山地区解放后,台町经过政府集中修缮,成为鞍山市保留日式风貌的历史街区。
1917年,日本殖民者制订了鞍山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包括“鞍山都邑计划”和“满铁附属市街计划”,此举开启了鞍山市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而台町则是他们开展计划后为管理人员所修建的高级住宅区。
1916年9月,“满铁附属市街计划”开始计划实施。日本南满洲铁道委员会在筹建鞍山制铁所的同时,计划将鞍山建成拥有15万人口、年产铁100万t的工业城市。
台町内有多处名人故居,包括舒群、公木、于敏等人的旧居。东侧中台町毗邻园林大道拥有名人故居两栋,上台町则包括特级住宅四栋。在第二批建成的82栋住宅中,有两栋二层建筑是台町中的“顶级建筑”,门牌为友谊街111号。其建筑面积高达313m2,堪称台町最大的住宅。今天,这两栋的门牌号分别是“十二道街73号”和“十二道街75号”。解放后,曾接待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意义深远。
其次,台町还拥有数栋建筑功能鲜明的重点建筑,包括敷岛町警察署官吏派出所、当社图书馆、红军楼及其扩建和昭和制钢所迎宾馆,这些建筑都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东山宾馆,原为鞍钢为苏联专家建设的公寓,现为直属于鞍钢集团的涉外型宾馆,承担鞍山一些重要会议和人员安排。
台町街区内现有街巷布局与区域划分有以下几种状况:①大部分建筑仍保留着原有的传统形制,独栋独院,有围栏分隔;②解放后新建的中低层住宅以及私自加建的院落、车库打破了原有的宅院布局;③栋与栋之间的划分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仍沿用了原有的建筑概念;④少数多层行列式楼房和商业的介入,使台町失去了原有的体系结构和地块划分的特点。
台町区域的道路整体系统以东山宾馆为核心,呈放射状扇形,自东北地势较高地区向地势较低地区扩散。该地区以四条城市主干道为界,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矩形区域。纵向辅以五条次干道路,共同实现该地区的交通需要。但内部区域道路相对复杂,人车混行情况明显。现存主次道路网较为明显,但实际通行单双行道路标志杂乱,会导致路线错误,难以顺利到达目的地。
台町现存部分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护,因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宅院被遗忘,导致有价无市的窘境。毗邻园林大道、中华南路的外侧沿街建筑多被改制为商用,对台町的历史价值起到了一丝影响。而当社图书馆、警察署等重点建筑也没有发挥其价值,而是杂物丛生,搁置闲置。大多数外形、风貌明显的建筑都因年久失修,失去本来的门楣及色彩,导致历史风貌的逐渐消失。最重要的原因由于每栋住户私自加建宅院围栏及车库,导致台町整体风貌被严重破坏,道路拥挤。此外,台町中还加建了多栋低层住宅,增加了人口,但没有考虑台町的完整性。新老建筑形式的碰撞不但没有激发出新的活力火花,反而使台町逐渐失去其本来独有的历史韵味。
有关历史街区的保护总体上应涵盖两个重要的内容:①保护历史街区整体性;②“以保为主”保护历史街区中的文化风貌。
通过对前期调研的SWOT分析,提出对于整个台町街区各方面保护和修复的建议,如下:①分析鞍山的产业结构,从而确定台町需要注入的商业形态;②从交通策略入手对台町内部空间加以修正;③活化社区,增进交流与完整性;④增建文化建筑和细部产业,让台町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和观览需求。
对于原有建筑的保护修复,不单单在于修复其建筑体,更值得探讨的是住宅如何体现台町地区的文化传承。对已经失去原有居住作用或拥有展示价值的住宅,类似名人故居等,可进行突出保护,在街区内进行筛查选择;并将此类建筑用于展示历史建筑形制及传统居住形态。对于文化产业和沿街商业,可在原有住宅基础上进行加建连接,保留日式形制,让二者相辅相成。
之于住宅本身,应使用与老建筑相近的材料对其有损的外墙、屋顶等进行合适的修缮,使其色彩风格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对于名人故居等展示型建筑,内部装饰应保留时代特色,包括地板与室内构件,如柱子、棚顶、和家具等,做到保留、修复、利用并行。同时要对原有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强建设基础设施,增加太阳能等绿色建筑手段,使住宅在不失去原有居住功能的同时,让住户享受舒适便捷的现代化居住环境。
对于台町中后建的建筑,工程质量、形制和谐的可以予以保留,但应在尊重原有的基础上适当改造,如色调、形制等;此类建筑应在形制和体量上顺应原有建筑,以减少对整体街区风貌的影响。对于私人住宅中部分加建的雨棚、车库和围栏,应予以拆除,并统一修缮加建,这样不但提高了整体的居住质量,也保持了台町街区的整体性。在景观方面,街区内形式传统的门楣、台阶、坡屋顶以及绿化、花园等都应加以保留维护,使街区不但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需求,也能更深刻地体现传统风貌。
游客属于流动群体,而居民是固有群体,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这样的交流促使台町融入现代,焕发生机,但此举不局限于居民对交流发展的直接输出,而更泛指增进开放式的、上下相融的双向运行的社会生态网络。在前期的调研分析中,居民与游客均是关乎台町发展的调研对象,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会给台町修复带来新的思路,这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未来商业的引入,使居民和游客俨然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参与性保护修复极富话语权的衡量准则。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是当下每个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城市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昭示的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由此可见,深厚的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根基,是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每个时代的更迭都在城市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历史信息、提供历史见证的不灭载体。人类现代社会文明发展道阻且长,且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探索城市文化内核,延续城市文脉,这是蕴含深远价值和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