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普浩
(长春博远康复医院中医科,吉林 长春)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排血量不足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早期表现为乏力、心悸、胸闷及水肿等,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猝死等情况[1]。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老龄化人口基数不断上升,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西医治疗心力衰竭主要通过神经激素抑制剂等药物,但服药中副作用较大,患者的治疗依从度容易下降,成为治疗中的常见问题[2]。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历史较长,能够辨证治疗,且中药成分有效,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本文就加味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以102例临床患者为例,现对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报告。
在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择102例纳入研究,按照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其中编号为奇数的51例划为参照组,编号为偶数的51例则划为研究组,已将本次研究内容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征得同意,本院伦理委员会已审批。参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为(58.13±5.99)岁,心功能评级Ⅱ级2例,Ⅲ级33例,Ⅳ级16例;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为(58.75±5.84)岁,心功能评级Ⅱ级3例,Ⅲ级34例,Ⅳ级14例。已将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录入SPSS21.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结果为P >0.05,即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间对比。
①符合西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标准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②心功能评级均在Ⅱ-Ⅳ级。③患者情绪稳定且意识清楚。
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口服的药物有硝酸酯类、洋地黄类、利尿剂及β 受体阻滞剂等,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加味温阳利水方治疗,方剂如下:制附子(先煎)、干姜及桂枝各10g,益母草、泽泻及车前子各15g,丹参、黄芪各25g,肉桂5g,以水煎服,每日取1剂,分2次服用,连服15d。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②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症状得到缓解,心功能评价Ⅰ级,能够进行一般体力劳动,肺部湿啰音减少超过75%,射血分数(EF)超过55%为显效;症状仅减轻但并没缓解,心功能评价较之前改进1级,肺部湿啰音减少在50%-75%之间,45%<EF<55%为有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为无效[3,4]。
为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参考性,需以SPSS21.0系统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值检验,而)表示计量资料,行t 值检验,若检验值P<0.05,即统计学意义存在。
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08%,与参照组患者的78.43%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前并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比(±s)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西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由于药物成分单一,而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西药在此时的作用就相当有限,而且部分西药本身的副作用较大,在治疗慢性心衰的同时也会给患者身体造成影响[5]。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已形成完整体系,其认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是本病的主要证型,将其归属为心悸、水肿、痰饮的范畴,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虽然病症在心,但其实与肝、肾、脾、肺等脏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中多采用温阳利水方[6],而加味温阳利水方则能够加强原方的温阳利水之效,其中附子作为君药,起到温肾助阳、化水行气之功效,白术、桂枝、黄芪等为臣药,起到利水渗湿、益气健脾之功效,生姜、益母草及车前子等为辅,全方共奏温阳复脉、强心利尿、活血通络之功效[7,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08%,与参照组患者的78.43%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前并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即说明加味温阳利水方确实能够有效治疗慢性心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并且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使患者能够过上基本正常的生活。
综上所述,加味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较为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