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
受地区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家长对教育认识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这种差异性造成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依然客观存在。
家庭教育的影响,把握好了就能为培养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打好基础。一方面,人们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更加迫切地希望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现实生活中“就近入学”原则及师资力量的不一样,造成“农村中学学生往县城中学跑,薄弱中学学生往较强势的中学跑,县城中学学生往发达城市中学跑”的现象。另一方面,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们不计成本地加大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投入,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孩子成长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5+2=0”这个等式还是那样真实,学校五天的教育效果经常是在两天的双休日后消失殆尽。家庭教育的偏向,导致孩子“自私”“自我”“抑郁”等,这也会对教育正常、长足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面对以上情况,学校和教师该做些什么让家庭教育更科学呢?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与家长加强交流。教师要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首位,调整和放下心态,立足孩子的长远发展。
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人生态度以及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身为父母,在生活中必须做到相互尊敬、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知法守法,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他们做出好的榜样。
重视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形成。“重智轻德”逐渐成为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宠儿,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德行教育。
然而,这样教育出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在艰苦成长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的性格。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意志顽强是优良传统,这些传统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远离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且可以让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上更为踏实和勤奋。
培养非智力因素比培养智力因素更重要。实际上,比起看了多少书、背了多少东西、学了多少特长,健康的情绪、积极的个人意识倾向、良好的品格对孩子更为重要。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要更加深远。
從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眼未来才是真幸福。有部分家长存在不切实际的比较,“自家的孩子不如邻家的孩子”成为一种心里说不出的“痛”,却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自食其力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成功的家庭教育会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孩子不同的脾气秉性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所谓的成功经验,对不同家庭可能有不同作用,对甲家庭能引起共鸣的,对乙家庭不一定起作用。因此,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因材施教,形成特色,培养孩子自己的个性。
当然,因受地域的限制等原因,仅仅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并不能改变“择地”“择校”的生源流失现象,但是对核心素养要求下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能起到推进作用。归根到底,只有孩子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之后,才能成功地去承接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诚然,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作用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只有构建稳定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齐抓共管,才能有效地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