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屈顶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2020-02-14 15:42张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

张萍

摘 要:2009年7月至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建南宁至广州铁路广西区与广东省交界至肇庆段(以下简称南广铁路广东段)项目沿线用地进行文物考古调查与勘探,于云城区都杨镇仙菊村下屈顶发现汉唐时期文化遗存,命名为云城下屈顶遗址。文章结合遗址地理环境以及遗迹遗物的发现情况,和同地区其他墓葬遗址相比较,推测遗址性质年代。

关键词:下屈顶;西江南岸;泥质黄胎;穿孔饰件

1 遗址简介

下屈顶遗址位于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仙菊村西侧,下屈顶为山前侵蚀台地,相对高度约60米,平面呈马鞍形,坡面较陡,南北两侧为冲沟,西侧为山地,山势较陡,东侧为窄小河谷低地,西江支流南山河在距下屈顶遗址300米处蜿蜒而过。遗址所在区域属粤西西江流域,西邻广西梧州,北倚粤北山地,东南为珠江三角洲,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主要山岭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本区地貌以低山丘陵居多,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其间夹西江支流冲积平原。本区域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遗址分布于西江南岸的侵蚀台地上,其原生堆积主要为红褐色砂砾层与红褐色黏土层。从发掘情况来看,下屈顶遗址文化层堆积保存情况较差,多数探方内耕土层与水土流失形成的晚期扰土层下便为生土,晚期地层中出土文化遗物较多,应是早期文化层与遗迹遭破坏所致。

根据TS1W1北壁、TS8E13东壁可判读下屈顶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

①10YXTS1W1北壁。第一层:顶部深-0.00~-1.50米,厚0~0.15米。土色为灰色,较疏松,包含较多炭粒、细沙粒和较多植物根茎等,出土少量陶片、瓷片。该层分布整个探方,随地势自东向西呈斜坡状堆积。第二层:顶部深1.60~-3.17米,厚0.05~0.20米。土色为灰黄红色,较致密,含有较多细沙粒。出土遗物以紫褐釉陶片为主,少量青釉瓷片。该层分布于整个探方,随地势自东向西呈斜坡状堆积,堆积厚度不均匀。二层下为生土,红褐色砂砾层。

②09YXTS8E13东壁。第一层:顶部深-3.35~-7.30米,厚0.01~0.65米。土色为灰色,较疏松,包含较多炭粒、细沙粒和较多植物根茎等,出土较多紫褐釉陶片,少量青釉瓷片,可辨器形以罐、碗居多。该层分布整个探方,随地势自南向北呈斜坡状堆积。第二层:顶部深-3.50~-7.13米,厚0.05~0.30米。土色为黄红色,较致密,含有粗沙粒,遗物以紫褐釉陶片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一组陶器,其中陶罐2件、深腹陶盆1件。两件陶罐口部相对扣合,其中1件的底部与陶盆口部相接,推测其与瓮棺葬现象有关,晚期遭破坏后部分暴露于地表。该层分布于除探方的东北部外的大部分地方,随地势自南向北呈斜坡状堆积,堆积厚度不均匀。二层下为生土,红褐色黏土层。

2 分析与研究

2.1 遗迹

云城下屈顶遗址共清理遗迹2个,皆为灰坑,其年代为晋南朝至唐代。另外地层中发现两处由一组陶器构成的类似瓮棺葬现象。

H1位于TS11E12中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层。平面形状近圆形,结构为锅底状,斜壁缓平底,口径1.24~1.48米,底径0.80~1.05米,深0.90米。坑内填黄灰土,土质较松散,含有少量红烧土、炭屑。出土较多青瓷片、紫褐釉陶片、灰陶片等,可辨器形有罐、盘与器盖等。H1具体用途不详。H2位于TS3E2中东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层。平面形状为长带形,结构为锅底状,斜壁缓平底,口径0.64~0.80米,底径0.35~0.75米,深0.76米。坑内填灰黑土,土质较松散,含有少量炭屑,出土少量紫褐釉陶片、青釉瓷片等。其用途不详。

2.2 遗物

云城下屈顶遗址考古发掘共发现晋南朝至唐代文物小件数十件,主要有陶器、瓷器、石器与云母饰件。现选取典型器物介绍如下。

2.2.1 陶器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陶器与陶片数量较多,以泥质紫褐釉硬陶居多,少量灰陶、黄褐釉陶与黑釉陶,器形有罐、盆、盏与杯等。

陶罐:标本10YXTS7E13②∶2,泥质黄胎,紫褐釉,侈口,圆唇,束颈,肩部横置四耳,鼓腹,下腹部斜收,平底,口径17.2厘米,底径18.8厘米,腹径26.8厘米,高16.0厘米。标本10YXTS7E13②∶3,泥质黄胎,紫褐釉,侈口,圆唇,肩部横置四耳,鼓腹,下腹部斜收,平底,口径17.8厘米,底径18.0厘米,腹径28.0厘米,高28.0厘米。标本10YXTS8E13②∶1,泥质黄胎,黄褐釉,侈口,方唇,肩部横置四耳,鼓腹,下腹部斜收,平底,口径18.7厘米,底径19.0厘米,腹径28.0厘米,高27.5厘米。标本10YXTS8E13②∶2,泥质黄胎,紫褐釉,侈口,圆唇,肩部横置四耳,鼓腹,下腹部斜收,平底,一侧腹部略变形,口径14.6厘米,腹径25.3厘米,底径16.9厘米,高25.0厘米。标本10YX采∶1黄釉陶,釉色不均,局部泛紫,直口,尖唇,平折沿,直身,上腹部微弧,下腹部略收,大平底,底部有细密旋纹,口径18.0厘米,底径17.0厘米,高20.0厘米。

陶盆:标本10YXTS7E13②∶1,泥质黄胎,紫褐釉,敞口,窄平沿,尖唇,斜直腹,微弧,腹部上端横置四耳,内壁有明显泥旋痕,平底,微内凹,口径18.0厘米,底径16.0厘米,高15.7厘米。标本10YXTS11E12①∶3,泥质黄胎,紫褐釉,敞口,窄平沿,圆唇,斜直腹,略弧,内壁有明显旋痕,平底,口径34.5厘米,底径22.0厘米,高17.6厘米。

陶盏:标本10YXTS9E13①∶1,泥质灰陶,敞口微敛,圆唇,弧腹,平底,口径6.8厘米,底径4.2厘米,高2.9厘米。

陶杯:标本10YXTS9E13①∶2,泥质黄陶,敞口,圆唇,弧腹内收,饼足,口径5.3厘米,底径2.8厘米,高3.0厘米。

2.2.2 瓷器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瓷器与瓷片数量也较多,主要为青瓷,器形有碗、盘、器盖等。青瓷碗:标本10YXTS8E15②∶1,黄胎,青釉,釉面脱落几不可见,敞口,弧腹内收,饼足,底部内壁有数道旋痕,口径8.8厘米,底径3.5厘米,高4.5厘米。

2.2.3 石器

下屈顶遗址发现的石器数量较少,皆为石盘,原料为含金云母砂岩。石盘:标本10YX采∶2,灰褐色含金云母砂岩,通体打磨而成,敞口,方唇,腹略弧,厚平底,口径15.2厘米,底径12.0厘米,高4.8厘米。

2.2.4 云母饰件

本次发掘在地层中出土少量云母穿孔饰件,推测原为墓葬随葬品,遭晚期破坏后,堆积于晚期底层中。

2.3 年代推测

综合探方地層、遗迹与出土文物情况来看,下屈顶遗址文化遗存的年代应为晋南朝至唐代,保存情况较差,发现的遗迹较少。下屈顶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鼓腹罐腹部略高,颈部较短,侈口沿外折,是晋南朝至唐代岭南地区陶器的典型特征,与邻近地区同时期器形类似。下屈顶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对于研究本地区晋南朝至唐代文化谱系与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一组陶器构成的类似瓮棺葬现象则为研究西江流域古代墓葬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