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旋 周婧昱 梁淑贤 唐东杨
【摘 要】粤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底蕴和发展内涵博大精深,粤剧的继承与创新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当前,粤剧在人才、创新和资金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困境,必须把握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其中人才是核心,是资金和创新的主体;创新是根本,是人才和资金的动力;资金是基础,是人才和创新的源泉,让三者统一于粤剧变化之中,在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上解决其中凸显的问题。
【关键词】粤剧;创新;人才;资金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22-02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之中,助推中华文化飞跃性发展。粤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影响,粤剧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难以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之在发展中步履艰难。当前,粤剧面临着市场推广难、表现形式差、剧班人才少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粤剧创造性转化和大众化发展。笔者立足于粤剧存在的问题,探究粤剧发展的新路径,不仅让其飞进寻常百姓家,更让广大青年喜欢、热爱乃至传承粤剧,从而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粤剧的发展概况
粤剧起源于宋朝,经元明清的融合发展,融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和戏台服饰等表演形式,形成独具一格、别有风味的戏剧文化,是广东戏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开始出现北杂剧、金院本和南戏,据说粤剧源于南戏,正如王国维宣称“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随后,明清两代之际,外省戏班频频进入广东,外省音乐也不断流入广东,慢慢形成各省戏剧文化创新交融,所出现的“牌子曲联合江南小调”成为粤剧的源流,形成的本地班和琼花会馆正是粤剧诞生的重要标志,而八和会馆的建立则标志着粤剧的成熟,粤剧发展由此进入顶峰时期。
起初,粤剧的推广形式只是搭棚演出,戏棚简陋,内设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以表达老百姓的精神寄托[1]。随着粤剧爱好者越来越多,许多人在家里也建起了永久性的戏台供自己享乐。由于地方性的搭棚演出少、欣赏成本高,使得普通民众难以欣赏到粤剧文化,于是粤剧就慢慢离开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从此成为少数人专属的艺术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以形式多样、个性鲜活、内容创新、成本低廉等巨大优势,给粤剧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今粤剧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着老祖宗的情感与智慧,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厚重基因。它应该被广大人民所感知、所欣赏、所认可和传承。粤剧能否经受住历史考验,能否顶住巨大压力,能否继续开拓创新、传承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二、粤剧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粤剧承载形式和表现内容缺乏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粤剧文化运用创新这把钥匙,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反之,则会停滞不前。当前,粤剧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承载形式和表现内容。承载形式主要表现在优秀编剧人才和出色表演人员的缺乏,甚至专门从事粤剧行业的人也寥寥无几,很多人仅仅是将粤剧视为一种兴趣爱好。优秀粤剧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近年来创新的曲目稀缺,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和脍炙人口的曲目寥寥无几,更加不用说粤剧反映民生民情民事,为人民抒写、抒情和抒怀了。表现内容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粤剧表演内容还处于封闭守旧状态,不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不能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共鸣,更不能迎合人民的口味。粤剧表现内容不与时代共步伐、不与人民共命运,不继承发展、改革创新,最终难免遭到社会、时代和人民的抛弃[2]。
第二,粤剧缺乏编剧精英和表演人才。粤剧文化事业呼唤创新人才,粤剧文化产业需要创新的人才[2]。如果说创新是粤剧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人才就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编剧精英越多越好,表演人才越强越好。然而,当前粤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不多和精英不强。为什么粤剧的承载形式因循守旧、表现内容裹足不前,重要原因在于人才不多不强。表演人才不多直接影响粤剧音乐质量,编剧精英不强直接影响粤剧作品水平,质量和水平没到一定层次和水平,必定影响粤剧的继承与创新。过去能够称得上粤剧名伶的编剧精英随着时间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已经慢慢退出了粤剧的舞台,直接导致创作数量越来越少、创作质量越来越低、社会影响越来越弱。由于粤剧历史局限性和外部复杂性,本领高强的表演人才没有很好地把粤剧传统骨架与相应角色传授给新时代的年轻一辈,粤剧演员选角难,演出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直接影响着学员对于粤剧学习的态度、信心和决心,表演人才不足慢慢成为常态。
第三,地方性粤剧缺乏支持资金和演出经费。项目资金是一个组织运作的基本前提,也是一个项目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众人皆知,一场盛大的粤剧演出需要道具、器材和演出场地,开支巨大。如果一个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经费支出,那么就难以举办重大的粤剧盛宴。近些年来,地方性粤剧活动慢慢淡出农村、城镇地区,也慢慢离开受众的视野,除了编剧精英和表演人才缺乏以外,更重要的是经费不足。据悉,地方性的粤剧演出资金大多依赖于民间自发组织的集资活动,而且还要在特定的日子邀请到粤剧表演团队才能举办起来。而地方政府对粤剧文化传播的重视度不够,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又没有特定的粤剧保护机制和宣传推广机制,直接导致粵剧演出活动的次数少和规模有限,影响着粤剧文化在地方的传承和发展。
三、粤剧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也是互联互通的时代。为实现粤剧文化的传承创新,就必须借助互联网这个重要平台,从而丰富粤剧发展路径,改变粤剧呈现形式,增添粤剧表现内容,使得粤剧不仅要在现实世界中发展,更要在虚拟世界中创新,实现网上网下融合创新发展。
第一,加快粤剧承载形式和表现内容创新,迎合大众的口味。粤剧根本发展路径在于创新,根本动力也在于创新,因此必须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让粤剧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2]。如今潮流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年轻人大都喜欢追捧新鲜时髦的事物,这时粤剧必须在自身文化底蕴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剧團人才培养,加强戏剧编演创新,加紧表演形式变革,实现观点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为粤剧注入新的潮流文化元素。例如把粤剧文化元素融入到小工艺品的制作中,刷新粤剧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点缀人们的生活场所和工作场合,使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网络化时代下,互联网是粤剧连接广大民众的桥梁。虽然过去曾经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中国粤剧网”,但这远远是不够的。笔者认为,粤剧发展需要打造专属APP,定期发表崭新的粤剧作品和创新视频,让更多人聚焦在同一平台,共同探讨和交流粤剧文化,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线上“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名家交流互动,共同促进粤剧文化发展与创新。
第二,加紧粤剧编剧精英和表演人才培养,形成大批的优秀团队。粤剧创新和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核心也在于人才的发展,人才多了,团队壮了,粤剧发展的生机和动力自然就有了。眼观当下,粤剧文化的传承后继缺人,缺乏的是一大批编剧精英和表演人才,而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精英培养形式和人才锻造模式的创新。笔者认为,粤剧人才培养路径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即以校园作为承接平台,以粤剧培训班作为第二课堂,开展编剧编演、唱腔唱法、乐器学习等多形式、多方面和多样化的课程,正如佛山市三水区戏剧曲艺家协会联同白坭镇中心小学建立的“佛山市少儿粤曲培训基地”那样,让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接触粤剧、了解粤剧和喜爱粤剧,成为粤剧文化的忠实爱好者、坚决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3]。此外,党群组织和政府机构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需要和人民喜好成立和发展粤剧培训基地和专门培训机构,在社会范围内招募和培养大批编剧精英和表演人才,提升他们的表演技能和编剧水平,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
第三,加大粤剧支持资金和演出经费投入,开拓多样的市场业务。早期的粤剧多在郡邑乡落进行演出,慢慢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粤剧的根据地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久而久之就淡出了农村。探其究竟,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粤剧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加之现实状况和历史的制约,使得新生代的乡民对粤剧文化缺乏相关的认识,粤剧发展也因此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必须重视优秀粤剧文化研究,给予粤剧产业政策支持,加大粤剧产业扶持力度,提高粤剧演出经费以及创新资金扶持模式,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以社会效益为先,结合商业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地方性粤剧舞台戏,让粤剧在文化产业市场中占取一定比重,赢得一定优势。时代在变化,粤剧文化也需要发展,这样才能在与各种文化较量中获得一席之地。粤剧文化产业应向影视业迈进,转变传统单一的推广形式,发展以粤剧文化元素为载体的多样化的电视剧、电影和小视频等,打造符合时代潮流的粤剧文化产业,粤剧才能保持生机,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粤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继承与创新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粤剧日益暴露出其历史局限性,在创新、人才和资金方面面临着不少困境,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结合时代背景,听取人民的心声,在发展和继承过程中投入资金,培养优秀人才,创新粤剧表现形式,让粤剧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接受、认可和传承粤剧文化。
参考文献:
[1]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D].暨南大学,200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陈美斯.当今粤剧的传承与发展要采取的措施[J].神州民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