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鸿蕾 刘志勇
摘 要:文章从概念演化、成因、解锁路径等方面,详细阐述碳锁定效应的研究现状,并归纳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锁定;解锁;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01-0080-03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derivation, cause formation and unlocking path,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arbon locking effect,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llow-up research.
Keywords: carbon locking; unlocking; review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以年均7.6%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低碳化转型的战略措施推进的收效不甚明显,主要由于经济发展锁定在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体系格局中,即发生碳锁定效应(Unruh,2002)。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具有显著区域特色和阶段性特征的碳解锁策略和路径。在早期,碳锁定问题的研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直接关注,主要被隐含在如何控制和减少环境成本投入以优化经济增长模式的议题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技术锁定”的概念描述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即技术和技术系统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造成摆脱该路径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昂,使其在很长时间内趋于维持存在状态,并抵制潜在更优技术及技术系统的竞争,从而形成“锁定”。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1994)把这种“技术锁定”和相应的“路径依赖”概念引入到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中。
1 文献梳理
1.1 碳锁定概念的演化
西班牙学者Gregory C. Unruh于2000年最先提出碳锁定的概念,这一问题才开始广受重视。当时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锁定在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碳基能源体系中,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推动了碳基技术和制度的协同演化从而形成了“碳基技术-制度综合体”(techno-institutional complex,TIC)(Unruh,2000)。而这种碳锁定可细分为技术锁定、组织锁定、产业锁定等(Unruh,2006),也可分为技术碳锁定、制度碳锁定、行为碳锁定三种,其间存在一种共同演化进程(Karen C. Seto,2016)。另外,还能以环境政策、技术壁垒和经济格局等为着眼点对碳锁定概念和产生机制进行理论研究(Kline D.,2001; Brown M. A.,2008; Martin R.,2010)。
在国内,以Unruh的碳锁定研究为基础,李宏伟等(2013)从碳基技术体制视角重新定义碳锁定,并阐明碳锁定与碳基技术体制演化之间的关系;谢来辉(2009)从低碳经济出发进一步解释了碳锁定的深刻内涵,并论述了碳锁定、碳解锁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而梁中(2017)集中关注产业层面的碳锁定,将其界定为一种具有欠发达区域情境特征的特殊锁定机制,在该机制下,区域经济发展将形成对高碳产业的路径依赖,并造成寻求替代产业和政策的系统性失灵问题。此外,吕涛等(2014)界定了家庭能源消费中碳锁定现象的基本概念,发掘出高碳能源消费结构难以改变、高碳能源消费方式内在惯性及高碳消费环境路径依赖3种碳锁定表現形式。
1.2 碳锁定的成因
1.2.1 聚焦于技术与制度的交互作用
TIC中的技术、组织和制度等系统的相互强化进一步加强了路径依赖,使经济系统进入一种局部或全局的稳定均衡状态,即锁定状态(David P A.,2007)。政府政策干预可以适当降低碳锁定出现概率,而高替代性会增加锁定风险,但需要较少的激进政策干预引发低碳经济结构变化(Mattaucha等,2015)。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整建立TIC,所以技术跳跃的优势有助于其摆脱碳锁定困境(Murphy,2001)。国内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碳锁定主要成因包括技术、组织和社会制度等(谢海生和庄贵阳,2016;吴玉萍,2016);碳锁定的制度化机理可从行动者网络、规则体系和社会嵌入三个方面剖析(李宏伟等,2018);碳锁定会阻碍低碳新技术的研发和普及,而其对于稳定温室气体浓度至关重要(刘娟和谢莉娇,2013),等等。
1.2.2 部分关注于某些产业(区域)的碳锁定
例如:将碳锁定归因为中国火电产业的扩张效应和集权体制影响(Yan和Yang,2010,2013;Rasmus,2012);指出技术变革、产业领导地位、市场结构、政府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电力行业的碳锁定(Sanya Carley,2011);阐明西班牙风能和太阳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基础设施及制度因素会导致碳锁定(Pablo和Gregory,2007)。还有研究涉及到其他行业及省级区域,例如:评估中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脱钩弹性并分析行业碳解锁的影响因素(周五七和唐宁,2015);对江苏制造业低碳化升级的锁定效应进行定量判断与分析(王志华等,2012);判定新疆地区碳锁定状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王志强和蒲春玲,2018)。
1.2.3 多运用超载率测算、投入产出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或模型
例如: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测度碳锁定系数,并借助 PL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国的碳解锁路径(徐盈之等,2015);通过测算碳超载率并利用ECM模型分析碳锁定影响因素(汪中华和成鹏飞,2016);构建碳锁定效应改进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角度提炼碳锁定效应驱动因素(张济建和苏慧,2016);运用投入产出法、空间自相关法和通径分析模型,分析中国各省碳锁定状况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蔡海亚,2016);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省级碳锁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徐盈之和陈艳,2018)。
1.3 中国的碳解锁路径
从技术创新、低碳技术扩散、制度变迁、城镇化演进等方面探究中国的碳解锁路径。例如:构建基于技术体制视角的碳解锁基本模式与治理体系(李宏伟等,2013);提出碳基技术锁定效应下的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策略(张贵群和张彦通,2013);解释提高城市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深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和保持合理的城镇化速度,有利于实现城镇化的低碳解锁(李少林等,2017);强调技术投入短期的碳解锁效应比长期的更显著(汪中华和成鹏飞,2016);基于高校-产业-政府三重螺旋模型创新的理论框架,构建高碳锁定约束下山东特色农业集群创新模式(周志霞,2017);提出应根据行业的碳排放及碳锁定的类型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蔡海亚,2018)。
2 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碳锁定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发现该问题已取得较快的研究进展,研究范围日趋广阔。从碳锁定的概念界定和影响效应分析,到锁定形成过程的机理和演化规律研究,再到解锁路径和策略的探寻,都逐渐被纳入了研究视野。总的来看,首先,碳锁定概念的演化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理论在环境技术经济演化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拓展;其次,现有关于碳锁定成因的研究主要突出制度、技术以及技术与制度综合体的影响作用,较清晰勾勒出其关系脉络;第三,已有解锁研究的内在逻辑出发点大都以锁定效应分析为基础,集中于技术锁定效应、产业锁定效应和制度锁定效应三个层面。
3 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碳锁定问题,在一些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的补充与拓展,主要体现在:(1)目前的研究精于锁定成因的理论分析,但对于如何测度碳锁定效应以及到底哪些因素影响碳锁定还需要更加确切而系统的深入分析,以更加全面、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支撑。(2)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基技术的锁定问题层面,对产业和区域层面的锁定机理及相应的解锁路径问题缺乏足够关注,尤其是基于中国化情景信息的碳锁定分析尚需补充和完善。实际上,碳锁定的形成及其解锁路径均具有显著的行业性、区域化与阶段性特征,受制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能源基础与技术创新能力等诸多因素。因此,对碳锁定的相关问题研究必须基于充分而具体的情景化信息分析,其结论才具有可解释性、针对性及实际参考价值。(3)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层面的碳锁定在不同区域空间下而存在演化规律差异的细密考究,也很少考虑到各区域的碳锁定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即需要更进一步解释区域间碳锁定程度和状态的差异性与相关性。(4)已有文献基本上采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而聚焦碳解锁失败或成功案例的研究较为鲜见。
参考文献:
[1]Unruh, G. C. 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 2000,28(12):817-830.
[2]Martin R, Sunley. The place of path dependence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 landscape[A].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M]. Chichester: Edward Elgar, 2010:62-92.
[3]Karen C. Seto, Steven J. Davis, Ronald B. Mitchell, Eleanor C. Stokes, Gregory Unruh. Diana Urge-Vorsatz. Carbon Lock-In Types, Cau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Annu. Rev. Environ. Resour, 2016,41:425-452.
[4]Mattaucha,L.,F.Creutziga,O.Edenhofer. Avoiding carbon lock-in: Policy options for advancing structural change[J].Economic Modelling, 2015,50:49-63.
[5]Rasmus Karlsson. Carbon lock-in, rebound effects and China at the limits of statism[J].Energy Policy, 2012(51):939-945.
[6]Sanya Carley.Historical Analysis of US Electricity Markets: reassess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 2011,39(2):720-732.
[7]李宏偉.“碳锁定”与“碳解锁”研究:技术体制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4):39-48.
[8]梁中.“产业碳锁定”的内涵、成因及其“解锁”政策——基于中国欠发达区域情景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7,35(1):54-62.
[9]王志强,蒲春玲.新疆区域碳锁定形成机制与判定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41(03):168-172,185.
[10]汪中华,成鹏飞.中国碳超载下碳锁定与解锁路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6,38(5):909-917.
[11]张济建,苏慧.碳锁定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改进PSR模型的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6,30(1):120-128.
[12]徐盈之,陈艳.中国省际碳锁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26-134.
[13]王志华,缪玉林,陈晓雪.江苏制造业低碳化升级的锁定效应与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278-283.
[14]蔡海亚.中国碳锁定的行业差异分解与解锁路径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