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兵
摘 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社会的实施效果。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72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人们早已进行,在世界各国也已经广泛实施。但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它的热度一直在学术界研究领域里居高不下。
本质是指一事物能够成为自己所成之物,并且是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每个事物天生就具备的,并且这个性质存在三个特性:固有的、稳定的、根本的。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学者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理论,发现如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不可分割,条件如下:第一个条件是它必须是同类事物都具备的本质,并且拥有的特征是一般的、普遍的、稳定的;第二个条件是该事物独有的属性,并且这种属性是其它事物没有的;第三个条件是由事物本身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属性。学术界学者是认同现有关于事物本质的观点的。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术界一直在进行追问。但现在已形成几个代表性的观点。
1 一元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可以存在很多个,但是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且一个。学术界的学者在探讨时持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阶级属性说。学者站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历程中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在是为社会中某个阶级利益团体服务的视角,部分学者认为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为阶级利益服务,思想会带有阶级利益集团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独有特性。但是我们不能把阶级性等同于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
第二,人性说。部分学者从人类本性的角度关注人类社会中人是如何生存与发展,并在此关注过程中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代表观点如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在社会中以何种方式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者以人类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为本质;或者是人被社会同化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为本质。
第三,灌输论是列寧在专著中提出的“灌输理论”。他认为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更应该去挖掘和坚守灌输论,并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用这个理论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解为人们进行的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行为,这样对于人类社会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会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第四,精神生产说。把价值审视、价值选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价值的一种活动。进行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要满足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政治教育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教育。基于此,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
第六,社会活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治理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特殊存在。有学者在探讨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去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一系列概念范畴进行考察,进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治理活动的话,它可以表现出“立体”的特性,具体划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对成员对象的思想引领和塑造;二是构建和维护共同的上层建筑;三是整理和合并体制运行秩序;四是宏观调控社会发展状况。每个层面是有联系的、统一在一起的,但又具备相对独立性。有学者针对本质问题作出一个经典的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用思想引群导众活动。
第七,“个人—社会”互动学说。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类本质是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二者在文化领域里的关系是双向联系、和谐交流的。在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是独一无二的。
2 二元论
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唯一的,而是两个。主要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具体来说,当前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具有超越其它理论的特点,并且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独立实践活动,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二,工具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如在大学里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它表现的主观上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特性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平稳进步的服务特性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在大学里培养国家的合格接班人的关键目的和塑造全面的、发展的人的最终目的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
第三,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面貌是由政治属性决定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属性要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联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由它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而科学性就是它的内在规定性。二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可分割,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科学性这一属性,它就代表着占统治阶级利益团体的利益,对民众带有欺骗性色彩;离开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我们主动放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联系,并从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剥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会随之丧失,会让人们迷失在意识领域的海洋里,是因为它满足的是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传播的需要。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与价值性。换句话说,我们党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工作与历史发展的趋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吻合,在工作的过程中展现了两大规律: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规律;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规律。
第五,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矛盾出发,并借助来自教育学的分层理论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一个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站在人性基础上实现了的党性和人性的有效整合。
第六,从教育过程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研究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社会价值的指引下自主构建品德的过程。
3 多元论
部分学者认为多元性、立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对它本质解答和阐述要角度多样、视域宽广,同时运用总体性、系统性的方法。
第一,目的性、实践性、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目的性的含义是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明确指向,人们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不仅提升自己认识世界能力还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二者不可分离并要同步进行;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的不是虚拟的,它的价值要想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就需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同时二者需要不断融合;它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谁生产和支配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思想指导体系做支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中的每个人把个人价值创造为社会中一定阶级、组织、群体服务的核心价值,并通过一系列环节让它转化为具备价值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知是从价值开始,并从历史、人、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二者共同作用到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角度出发,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发现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目的是塑造合格的社会成员和接班人,同时促进每个人在自我发展历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不仅要回顾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演进历程,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性出发,主要从三个层面考察,并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它们(阶级利益团体、国家层面、社会发展、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五,运用多个维度的方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而得出一个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
我认为,现在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的。但是,根据哲学关于本质的定义,事物的本质是固有的、根本的,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本来就有的,学者只是借助其他方式去寻找、探索,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
[1]叶方兴.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J].求实,2010,(10).
[2]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科梳理和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4]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5]张正瑞.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6]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价值观的再生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
[7]程广丽,余达淮.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8]曹祖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于权利与义务的教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2).
[9]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再探讨[J].教学与研究,2012,(12).
[10]王玉升,于成学.交往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1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12]李月玲,王秀阁.科学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
[13]张艳新,赖雪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J].探索,2005,(4).
[14]魏晓文,关丽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探析—基于中美比较的历史主义范式[J].思想,2012.
[15]陈志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J].理论与改革,2006,(5).
[16]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5—119.
[17]李忠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8]吴铭洲,黄晓晔.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4):78-80.
[19]李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0]朱亦一.新唯物主义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辨析[J].文化学刊,2019,(04):33-37.
[21]郭灏.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元问题反思与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19-23.
[22]王颖.重新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与灌输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