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敌人: 国家》中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分析

2020-02-14 05:49郭田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家

郭田

摘 要:《我们的敌人:国家》是美国保守主义学者艾尔伯特·杰伊·洛克的重要著作。据此,提取和分析《我们的敌人:国家》一书的核心假设及其逻辑进路,其次再举例分析书中所使用的历史分析法。

关键词:国家;权利扩张;历史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4.060

《我们的敌人:国家》是美国保守主义学者艾尔伯特·杰伊·洛克的重要著作。该书1935年面世,在这个历史时期,因为刚刚发现美国自由主义正逐步背离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趋势,作者试图通过本书来为社会鸣响警钟。本书通过对国家发源的分析、立足历史事实找出历史现象中共同的质素,得出国家并非发源于“公意”抗衡某些假象的人类本性的崇高追求,而是出于“征服和征用”(conquest and confiscation)那样不甚高尚的目的这一观点,引发了社会对于当权的自由主义对个体自由的背叛的反思。

1 《我们的敌人:国家》提出的核心假设

本书的核心假设出现在全书第一章中:“正如国家没有所谓它自己的钱一般,也没有任何它自己的权利。它所有的权利不是社会赋予的,就是时不时以各种借口从社会窃取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来源……国家权利的增强不能,而且是绝不可能不以社会权利的相应丧失为代价”。简而言之,作者在此论断中认为国家权利或者为自行获取,或者为社会赋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可能,因此国家权利的扩张必将意味着社会权利的丧失。在此论断中,国家权利与社会权利其逻辑关系是一对矛盾,变化关系呈现出绝对精确的反比消涨。

以核心假设作为前提,作者随即进一步推断:“国家权利的介入,不仅剥夺了社会在相应领域权利应用的机会,甚至湮灭了它运用其权利的意向”。并就此警告美国社会:国家总是希望并且正在不斷蚕食社会权利,同时麻痹大众,以让这种行为变得可以接受。

2 《我们的敌人:国家》的论证逻辑

《我们的敌人:国家》一书总的论证逻辑是解析式的。作者在结构上先提出核心假设(总论点),并以总论点作为前提进行推论,提出国家总是希望并且正在不断蚕食社会权利这一警告,随即利用历史分析法对构成总论点的各项前提进行证明以加强结论的可靠性。

2.1 美国国家权利扩张的趋势

在本章中作者首先对核心假设进行了申明,并以此为前提作出“国家权利的介入,不仅剥夺了社会在相应领域权利应用的机会,甚至湮灭了它运用其权利的意向”这一推论以引出作者的警告和限制国家权利扩张的保守主义立场。

对于国家权利扩张这一论断,作者在这一章节通过三个方面的论述加以证明:一是国家权利扩张出现的三个表征,即:(1)现阶段国家权利的集中程度。(2)官僚化原则显著深化。(3)变贫穷和救助为屡试不爽的政治资源。二是国家权利扩张的一惯性,即政党竞争无非是各党领导人察觉到国家权利扩张趋势,充分利用该趋势以使自己能在权利与控制力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游戏。三是政治习气使得群众将听到的任何负面评价归因于居心叵测,并且政治体系亦尽一切可能鼓励这种看法的事实。

2.2 关于国家的一般理论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重点界定的“国家”这一概念。

具体方法上,本书通过批判潘恩的政府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观点、霍布斯的强制性国家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学说来澄清作者所理解的“国家”一词并将国家与社会以是否通过交换来维持为标准区分开来。在此,作者认为“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有两种方法或途径。一是财富的生产与交换……还有一种则是无回报地征用他人劳动创造的财富的方式,即,政治的手段。”因此“既然人从来都是倾向于以最小的成本满足自身需求他当然会尽可能地采取政治手段”所以“国家无论是原初的、封建的还是商业的,只不过是运用政治手段的组织”。

2.3 美国国家制度的起源

在美国国家制度的起源及其后三个章节中,作者通过历史分析法得出三个结论,之后又以此三个结论作为前提证明了一个结论并以此作为总论点的一个前提。

三个结论分别是:(1)“商人企业主和其他人”一般受经济规律的支配。他追求的并不是一个除了守护个人自由和安全外别无他为的组织;他要的是一个能重新分配运用政治手段(掠夺)的权利的组织,其维护自由和安全的功能是以开放这种权利为前提的。(2)国家是运用政治手段的机构,它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3)人是土地动物,从土地获取其生存的全部资源,因此,如果通过法律先占的方式切断人自由获取土地的机会他只能在获得土地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土地,意即唯有此时,剥削才可能实现。

接下来,作者将以上三个结论作为前提,推出了国家作为剥削机器必然具备不断自我加强剥削能力的基本特质的结论。

3 《我们的敌人:国家》中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实例

本书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分析法,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也一再强调。在他的意义上,说的是通过对国家发源的分析、立足历史事实找出历史现象中共同的质素,那就是事物的本质。

3.1 对“社会对于国家缺乏警惕”这一观点的论证

“社会对于国家缺乏警惕”这一观点既可以看作本书的重要写作动机,同时又是对国家权利为何加速扩张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在国家的操控下人们失去了对国家权利扩张的警惕反过来催化了国家权利的扩张。对此,洛克结合1500年至1935年间的历史事实展开了精彩论述:“我们知道它们存在,通过种种方式影响着我们,但是,我们不追问,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最初被建立的目的何在,或者实际所起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而当它们严重损坏我们的利益以至于不得不反抗时,我们考虑的绝不超出对同种制度进行修正或者改变制度形式等途径。因此,殖民时期的美国,因为曾遭受君主国家的压迫,就建立了共和制国家;德国放弃了共和制而代之以希特勒的国家;俄国以集体主义国家取代。有趣的是,可以看到,1935年普通个体对国家这一现象的麻木态度与比如说1500年那时候的人对教会现象的态度如出一辙。那时国家制度还很孱弱,相反,教会制度却十分强大。当时个体如其先辈数代以来所经历的,出生后便归于教会;类似的,今天的个体出生后正式地、明文记载得归于国家……如果他冥顽不灵,教会就对他施以适当的惩戒,现在国家也是如此”。

这段论述其本质在于通过两段历史时期的对比,将埋藏于历史中的不甚鲜明的变化脉络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对于国家缺乏警惕”这一观点的认同。

3.2 对“商人企业主和其他人”寻求运用政治手段(掠夺)的权利的组织这一命题的论证

在美国的国家制度起源中,作者分别分析了英国的内战、废除和处决查理二世、光荣革命等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在封建体制下,产品常常仅满足于使用需要,剥削主要压在农民身上,国家虽然并非从不插手商业,当时它从未认为自身存在的首要目的是用我们的话来说是“扶持经济”。然而,商业和金融业阶级建立国家却是为此目的。他们看到了通过生产获利的诱人可能性,以及将剥削逐步转移到无产阶级身上的可行性。然而,他们也看到,要实现这些可能性,必须使得国家机器有效和有力地为商业效力,正如它曾为君主、教会和大土地所有者效力的那样。这自然意味着掌握国家机器,改变和调整它,赋予他们自由运用政治手段的权利。

3.3 对“国家是运用政治手段的机构,它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的论证

此处作者分析了英国清教运动和清教徒商业国家模式:它有着准宗教的动机,但主要目的却是实现行使政治手段的权利重新分配。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清教徒试图向英国文明覆盖的基督化和非基督化世界同等传扬唯一的信条是工作的信条,宣扬根据上帝明确的诫命,工作是人的义务;事实上是人在世界上第一位和最重要的义务,将劳动上升为伦理,为工作披上宗教外衣,是清教主义的发明;在清教国家兴起之前这种对工作的理解英国闻所未闻,此前关于劳动的理念是仅仅以之为实现纯粹世俗目的的一种手段。

4 对《我们的敌人:国家》一书中政治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批判性反思

首先本书是一本优秀的政治学著作,本书通过对国家发源的分析、立足历史事实找出历史现象中共同的质素,通过得出国家并非发源于“公意”抗衡某些假象的人类本性的崇高追求,而自然具有权利扩张的属性的结论来警告社会警惕国家的权利扩张。如同弗兰克·秋德洛夫所言:“此书自称体系,并且作为对政治制度的强有力的控诉而屹立着”,该书出版后12年间一系列公共事务的发展变化充分证实了本书的理念,亦为本书赢得了无可争议的口碑。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大量使用在为本书论证带来大量论据的同时客观上也为论证带来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障碍:一是历史资料的数量级为客观提取论据带来了难度,这是历史分析法难以避免的困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如何避免先入为主的选择分析对象值得我们注意,而本书作者并未对于所分析材料的来源和选择标准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二是对历史材料的依赖使得理论的运用略显单薄,可能会带来可信度和普适性降低的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某些论据是坚实有力的,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论据是否成立?对此作者没有将所陈诉的事实做进一步的提炼和总结或许会让本书读者感到略微的遗憾。三是洛克在重述奥本海默关于“经济手段”与政治手段的区别之后对这一理论没有做进一步论述。诚然,这些特征都有效避免了作者所反对的因过多使用理论而脱离现实的理论演绎的弊病,但在不熟悉这一论证方法的读者读来却难以避免本书“不科学”的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因为刚刚发现美国自由主义正逐步背离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趋势,对于这一代学者,当务之急是发出警报,其使命是迫切且紧急的。不容过度的论证,历史的分析更容易因其生动而产生说服力,而对于本书来说这无疑是重要的目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作者大量运用历史分析法除了因其新闻记者的出身之外,可能还有着特意减少枯燥的规范性推演而增加说服力的考虑。另外诚如作者自言,“余剩的人”为自己的读者“性情独立,长于理智,富余求知欲”,也就是说应当具有广泛的知识,鉴于以上两方面考虑,洛克对这一理论工具的偏好至少在本书中还是具备相当的合理性,不失为一部保守主义的经典著作。

参考文献

[1]欧文·M·柯匹.逻辑学导论(第十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斯特拉·科特雷尔.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臧雷振.政治学研究方法:议题前沿与发展前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布魯斯·N·沃勒.优雅的辩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5]艾尔伯特·杰伊·洛克.我们的敌人:国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把国家“租”出去
看中了他吃国家粮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