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苏玲
将形象思维介入诗歌鉴赏可以将抽象的诗歌蕴意做形象化处理,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诗歌鉴赏认知。诗歌鉴赏有多种途径,教师要针对诗歌本身特征展开教学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形象思维切入机会,让学生在梳形理象、释词析句、横挖竖掘中形成崭新的学习感悟,逐渐建立完善的鉴赏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梳形理象,体会诗歌表达情感
诗歌语言短小精悍,其涵义却非常丰富而深刻,我们在鉴赏时要从“梳形理象”开始,通过整体感知,了解诗歌表象意义,然后再深入到诗歌核心,对作者表情达意展开感知体悟,自然形成阅读鉴赏认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这里的“景”和“物”是其外化形象,只有理清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象,才能自然建立诗歌鉴赏的“根”,鉴赏思维才能顺利启动。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意识,在阅读诗歌时,一般都能够顺利找出诗歌中涉及到的“景物”,也能够借助教辅材料感知被赋予的情感,却不能建立完整的认知链接,体会不到景物和作者情感的连接点在哪里,也不能体会出作者表达上的技巧所在。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杜甫的《登高》,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找出诗歌的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体会作者借景抒情写作方法的应用。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很快就给出了初步阅读见解:诗歌分为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写景,后面四句是抒情。在写景时,主要涉及到风急、天高、猿猴、水清、沙白、河州、归鸟、落叶、长江等景物,要抒发的情感是长年漂泊的孤苦愁绪,还有爱国情怀。教师继续给出启迪:作者有复杂的情感需要表达,涉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再次展开热议,对什么景物对应什么情绪进行分析体会。经过一番阅读讨论,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共鸣。教师让学生结合作者情感展开深入讨论,自然形成学习成长点。
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语句,并进一步追寻,促使学生展开匹配性思考,让学生在梳形理象中逐渐掌握作者的情感抒发技巧。诗歌中的“景物”都是载体,是寄托情感的平台,让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自然建立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鉴赏思维,对有效提升学生诗歌学习品质有一定的帮助。
二、释词析句,识别诗歌多元意象
诗歌语言精练,每一个字词都包含丰富的信息量,在释词析句过程中,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诗歌文字描绘的意象展开深度探索。诗歌的意象极为丰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意象表达的,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展开教学引导,让意象自己说话。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与诗歌意象达成更多共鸣,这样的诗歌鉴赏无疑是成功的。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展开鉴赏分析,特别要对诗歌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关联性思考,以提升诗歌鉴赏品质。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师先让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找出经典的词句,说说阅读体会,分析其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学生都有鉴赏经历,自然能顺利进入鉴赏学习环节。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景色描写,对枫叶、荻花等物象进行重点描绘,写出秋色的“瑟瑟”,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诗歌的基调。也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是标准的抒情,对相似身世遭遇发出感慨。教师对学生鉴赏给出矫正性评价,并要求学生深入到诗句之后,对个别词语进行重点解读,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时的心情。学生快速给出回馈,对诗歌的理解逐渐趋于完美,对诗歌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意象追索,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语言基础认知,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教师让学生自行展开阅读鉴赏,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参与到学生互动之中,对学生鉴赏情况进行观察体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深入思考,对诗歌的理解逐渐趋于完美,说明教师鉴赏引导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对诗人所处时代缺少必要的了解,教师从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提示,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思想启迪。诗歌鉴赏不拘一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探索,这对有效调动学生诗歌鉴赏思维有重要意义。
三、横挖竖掘,拓宽诗歌言外之意
所谓“意在诗外”,是指诗歌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需要读者自己展开拓宽思考,悟出其中的奥妙,这样的诗歌鉴赏才是成功的。诗歌写景状物都属于外化载体,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在讀者的思想之中,需要读者自行展开发掘,发掘深度决定鉴赏高度。教师占据认知高点,不妨给学生以更多指点和启迪,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拓展思维之中,自然建立鉴赏经纬线,在不断挖掘感悟中形塑鉴赏认知。
拓宽诗歌内涵发掘域度,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方法指导。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给学生布设具体的阅读任务: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植入了一些典故,为情感抒发形成重要支撑,找出这些典故,并体会典故的作用。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梳理性阅读,借助教学辅助材料探索典故含义。经过一番阅读操作,学生逐渐找到了一些典故。如庄周梦蝶,学生给出解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翩翩起舞,便感到非常快乐,但梦醒时,自己却僵卧在周庄的床上,这则寓言表现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再如望帝啼鹃,望帝是古代神话中蜀王的称号,据说他因为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到山里了,他死后灵魂化为了杜鹃,啼叫声也非常悲戚。作者借助这些典故,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追忆,对往事的悼念。教师针对学生理解给出专业点评,并要求学生做关联性思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丰富内涵。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展开深度思考,鉴赏呈现多元化特征,很快就进入鉴赏佳境之中。
教师为学生布设鉴赏思考切入角度,给学生深入到诗歌核心创造良好契机。学生对典故展开深入探究,逐渐找到思维渗透切点,教师进一步延伸引导,让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体验。这是深度挖掘诗歌言外之意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注意给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顺利启动思维引擎,在更广泛的阅读思考中形成鉴赏认知,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正面促进。
诗歌鉴赏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习行为,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从很多方向展开阅读鉴赏学习,但由于缺少深度发掘,鉴赏停留在词句诠释和欣赏上,难以对诗歌深刻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借助形象思维展开鉴赏操作,引导学生从诗歌形象分析开始,逐渐走进诗歌核心,对诗歌丰富内涵展开深度探索,领略其形美和神美,自然建立诗歌鉴赏认知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