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位于英国曼彻斯特东南约50公里的亚姆村,是一个典型的居民生活区,主要用作谢菲尔德和曼彻斯特两座商业城市的通勤者居住。亚姆村外围都是农场,17世纪雅各宾时代建成的亚姆庄园的风貌数百年来都未改变。走进村庄,最值得留意的就是一块块标牌,标记着惨遭黑死病毒手的村民家庭,很多还列出了当年死于黑死病的各个家庭成员的名单。这里有个亚姆博物馆(如图),让人触摸到令人心悸的历史,它讲述的是当年席卷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黑死病历史。
黑死病在13世纪至17世纪之间的欧洲间歇性暴发,先后夺走1.5亿人的生命。其中,1664年至1666年的疫情尤其严重,它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疫情暴发于英格兰。仅伦敦就有约10万人死亡,占当时伦敦总人口的1/4。
亚姆博物馆以极简线条勾勒出的老鼠为LOGO。它规模不大,但里面别有洞天。在可以同时容纳30名听众的博物馆中心大厅,你可以了解有关当年那场黑死病的文史资料。1665年的夏天,一位伦敦货商将裹有跳蚤的布料样品寄给当地的裁缝亚历山大·哈德菲尔德,瘟疫就此传播开来。不到一周时间,哈德菲尔德的助手乔治·维克斯便命丧黑死病,而他的家人也相继染病身亡。
维克斯和家人的死讯令亚姆人意识到灾难临头,不过村民们想到的不是四散逃命,而是决定自我隔离,避免疫情波及更多的村落。在教区牧师威廉·蒙佩森的指引下,他们决定将自己隔离起来,用石头垒起一圈围墙。亚姆博物馆记录的,就是当年那些村民们与黑死病抗争的故事。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当时村民们在村庄外围用石头垒起一圈围墙,并在岩石上钻好孔,把用醋泡过的硬币放在孔里。当时的人们认为,醋可以给硬币消毒。周围村庄的商人会把钱取走,然后留下肉和粮食作为回赠。在离村庄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参观者就可以看到用石头垒起来的围墙。那些扁平而粗糙的岩石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因为总是有人将手指戳到石孔里,石孔的内壁变得十分光滑。游客们为纪念黑死病受害者而往石孔里投入的硬币,闪闪发光。
正如村内的牌匾上所言:“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以勇敢的牺牲精神,拯救了后来的人们。”亚姆村是英雄村,是英国历史上最具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地方。当地人说,让孩子们了解这段既恐怖又可敬的历史,非常有必要。在瘟疫过去大约300年的1994年,瘟疫博物馆开馆,霍克希尔路上的卫理公会教堂为博物馆的主展馆,整合了周围的其他遗迹,如第一个瘟疫受害者乔治·维克斯的“瘟疫小屋”、莱利坟墓等。每年8月底“守灵周”,当地都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