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珠海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广东珠海 519000)
长期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的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不高、投资浪费等问题,一直是政府寻求解决的课题。国家投资体制改革以后,按照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在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论证阶段,通过设立相应的评审程序,严格把关,在项目开工前切实控制工程建设规模和项目总投资。
项目评审是确保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投资控制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其结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及参考,实现了控制投资、提高效益的项目管理目标。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等情况,项目评审必须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建设规模、总体技术方案以及投资估算等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审查,修改方案中存在的不合理地方,真正做到优化设计方案,最大幅度地减少项目投资,为政府节约资金,让政府利用有限的资金为百姓办更多的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投资效益。
为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严谨、客观公正、优质高效,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工作的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有增有减,实事求是。评审工作不以核减作为业绩考核,经评审的项目有否决的项目,有核减投资的,也有合理核增的。
(2)有依有据,科学合理。评审时从社会、经济、环境及适当的前瞻角度出发,重视项目的综合效益,如实提交项目存在的问题,评审时注重原则性、灵活性在决策环节的体现;同时以评审业务为抓手,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3)控制投资,推进项目。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太快,普遍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评审工作需加班加点及时完成审查工作,通过审查对其进行查漏补缺,尽最大可能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使得评审工作者真正成为纳税人钱袋子的守护者、项目建设的推进器、助跑器。
建设项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各不相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前,应依据基建程序,复核前置工作完成情况,确定是否具备评审条件。对依据文件的时效性及适用范围进行分析,查找存在问题。
政府投资项目的第一个环节对整个项目的影响至关重大,前期工作的质量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影响达到70%~85%。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等情况,评审工作应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建设规模、总体技术方案以及投资估算等进行严格把关。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论证,在评审时限内高质量完成评审任务。下面我通过一个工程案例来谈谈自己对建设工程评审的认识。
某市有轨电车1 号线工程是当时该市委、市政府决策重点推进的重大交通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大、投资大、技术复杂,一经提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项目的评审难点主要来源于项目的规模投资大、技术难度高以及社会效应显著。受限于人力及经验不足,评审任务艰巨。
3.2.1 项目规模投资大
建设单位首次申报的1 号线工程包括1 条主线及2 条支线,全长40.39km,总投资估算75.98 亿元。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超过该市历年的政府投资项目。
3.2.2 项目采用国内先进技术
1 号线是该市第一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也是国内首条采用100%低地板,钢轮钢轨,DC750V 地面(TramWave)牵引授电(车辆段场内采用架空接触网授电)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该技术在国际上应用不多,国内尚属首例,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大大提升了评审难度。
3.2.3 政府、社会关注度高
作为该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并重点推进的重大交通项目,一经提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来自各方的意见不尽相同,支持和反对声不绝于耳。如何让各种意见充分表达,从中汲取有益意见,同时保证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完成评审任务,对评审工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3.3.1 主动跟踪、提前介入
评审机构高度重视该项目评审工作,充分调动一切技术力量,从项目前期研究阶段开始提前介入、密切跟进。①在项目正式申报前加强与建设单位的互动和业务对接,及时给予政策指导和技术解答,主动做好申报工作的跟踪服务;②提前熟悉项目情况,梳理评审重难点,广泛接触国内知名权威专家,及时请教沟通;③会同相关部门、参建单位赴上海、苏州、广州等城市有轨电车在建项目考察学习,积累经验。
3.3.2 巧用资源、优势互补
为弥补人力及经验上的不足,评审机构与国内权威咨询机构强强联合,同时力邀国内行业顶尖专家共同开展项目评审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评审过程中,评审机构积极引导专家直抒己见、碰撞火花、实事求是对项目作出客观评价,确保了评审结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3.3 及时汇报、科学决策
对于专家评审会作出的重大补充、修正意见,评审机构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进行了工作汇报,由于依据充分、论证有力,得到市政府的支持和采纳。在指导建设单位完成方案调整后,评审机构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再次组织了专家评审会,对方案作了进一步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
3.3.4 公示听证、广纳民意
该项目自提出建设动议以来,所有重大决策过程公开、透明,市政府通过召开听证会、网络问政、决议公示等方式集中民智、广纳民意,拓宽市民参与渠道,让社会的不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诉求得到充分尊重,反对之声渐渐平息,社会认可度大大提高。
3.4.1 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降低风险
原1 号线工程包括1 条主线及2 条支线,范围全长40.39km,总投资估算75.98 亿元。经专家评审,认为工程线路过长、规模过大、工期较长(45 个月)且偏紧,项目实施风险过高,建议选择其中一段工程作为项目的示范段先行建设,为后续建设积累工程经验和技术标准。该意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调整了建设思路,新1 号线首期工程线路全长8.917km,总投资14.86 亿元,大大降低了工程实施风险,为国内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思路。
3.4.2 推动民主化、制度化建设进程
国内顶尖专家通过科学评审,对项目的规模和实施计划提出重大修改意见,市政府在例行公示及听证程序以及广纳民意基础上,尊重并采纳了评审意见。该项目评审充分体现了政府决策的“公开、公正、透明”,并实质性的推动了该市重大决策公示及听证制度的出台。
3.5.1 梳理评审要点
为了确保顺利圆满完成评审任务,评审机构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团队从不同角度对可研报告进行反复研读,结合他市考察学习经验,归纳出四大方面的评审要点,作为下一步论证的关键切入点和着力点:①与规划的符合性问题;②项目建设标准,建设规模,线位比选,技术标准等的合理性问题;③建设方案(包括车辆、供电系统及国产化方案)的可行性问题;④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经济效益和财务评价问题。
3.5.2 评审难点逐个击破
评审机构精心组织了两轮高规格的专家评审会,经过专家们激烈的思想交锋、观点碰撞,新思路不断涌现,观点共识逐步达成,难点逐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