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芳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9)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也发展的愈来愈先进,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追求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功能与形式,而是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更为复杂的精神场所。因为空间是生活的载体,作为复杂多元的主体人的载体,自然也引导着建筑空间逐渐走向复杂多元化的设计方向,其中情感化设计作为众多设计风格趋势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也让许多建筑空间都经久不衰。
在第一代国际主义建筑师中,有极简主义的密斯,崇尚有机功能主义的赖特,还有强调功能与形式关系的格罗皮乌斯等。他们为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建筑发展走向开辟道路。但是,冷漠的国际主义风格,割断了人们与文脉的联系。在当时世界都奉行设计标准化、效率化的原则下,其中有一位芬兰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图,他将极简的现代主义与当地的文脉,恰如其分的衔接在了一起,阿尔瓦的这种有机功能主义是与赖特所崇尚的有机主义不同的。阿尔瓦将人作为建筑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在建筑空间中,一切都是为了人而服务的,不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灯光的格调,或是弯弯曲曲的墙面造型,都在激发人们身处这个空间中内心的某个情感,无论这个情感是来源与小时候的回忆,还是出生地所带来的生活场所记忆。阿尔瓦的设计意图都是强调情感体验的设计。所以,这里所强调的情感设计不是那些情感体验为基本目的设计,而是主要由设计师通过人们心理活动特别是情感所产生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和分析,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所以阿尔瓦的设计作品中,不论是考虑了当地气候因素,亦或是当地民族素材,在他的空间里是与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情感设计的核心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设计物的情感激发和体验;②具体使用的情景下用户所产生的情绪和体验。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源头是具体设计产品中与人为经验之间的某些关联,倘若失去了或割断了其间的关联,设计品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情感设计。归根到底,情感设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人脑意识和抽象的情感激发场所心理活动。一个建筑空间中所引起的共鸣,就是建筑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们对情感的抽象化。这种思维与感情的共鸣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某些具体符号而产生的。在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光之教堂中,就是通过将混凝土划分为四块,形成一个镂空的十字缝隙,而四周则是全封闭的墙壁。一旦室外的光线通过这个十字缝洒射进来,一种接近天堂的神圣严肃的宗教感瞬间充满了这狭小简单的方盒子中。安藤忠雄的这种利用光线的设计手法,将人们心中的信仰之情推到了至高点。带给了体验者强烈的感官冲击。
这种通过某种媒介从而激发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皇宫园囿中也有代表。北京故宫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在情感化设计上也是具有强烈的体现的。在整个皇宫的建筑体的规划和设计中,通过各种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建筑主体来加强皇帝的权利在平民百姓心中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设计师通过这种手法来突出天子授权的情感表达。包括在祈年殿中也是通过建筑外形与色彩的设计手法表达了人们对上天的崇敬之情,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突出加强了祭天所需的崇高神圣气氛。
在这些建筑中,不论是通过自然元素或是通过人为的刻意安排,都是为了让使用者在这个空间能产生与其相应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些抽象的元素激发体验者本能的心理效应,从而也自然地衍生出这些建筑空间中所表达的背后的本质情感内涵。
情感设计的最主要核心是通过建筑空间作品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而这里所指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静态的过程。[1]换句话说。建筑空间中的情感设计所激发的情感体验,它能唤醒人们的一段或一个时期的相应的情绪,在居住空间中对空间特殊情感符号的运用,在激发居住者精神需求的同时还无处不在地体现其心理活动。[2]例如,人们看到温暖一词就会联想到愉悦,当看到红色便会联想到春节等,人们往往能通过某些特殊的符号能联想起与之相关的物品。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人物罗伯特文丘里就曾强烈反对忽视人们情感,割断历史文脉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反对冰冷的国际主义风格,并以此来加深建筑与文脉的联系。这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的通俗文化,还有一个是历史建筑因素。建筑是反映时代的,是时代的产物,它并不是自然中自发衍生的产物,是通过人类的双手与意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客观的人造物。所以建筑场所就是人们情感集中的场所。而现代主义虽然在20 年代风靡全球,但随后被后现代主义潮流所推翻,否定一切。因为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批判自己的风格。它一方面提出设计为人类服务,而另一方面又为了极简的形式而剥削了人们在空间中应有的权利,也随之产生了许多现代主义巨作,但这些巨作却是一个并不适合人们居住的建筑。这也很好的解释了现代主义风格下所衍生出来的粗野主义,典雅主义,高科技风格等各种风格流派。因此罗伯特文丘里通过运用各种历史符号来反对一成不变,单调的国际主义。在他的作品母亲住宅中,就采用了古典主义的三角山花墙,拱券结构为符号在三角山花中间开缝,形成嘲讽戏谑的特征。也因此奠定了这个流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对历史的情感倾诉在日本的建筑中也有十分典型的例子,日本现代建筑中重要的奠基人丹下健三,他把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和部分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的方式,影响了整整两代日本建筑家,在他的建筑作品代代木国立竞技场中,采用了巨大的悬索结构的大屋顶。巨大的悬索结构采用两个错位新月形和螺旋形组成。因此在这个竞技场中,具有非常现代的建筑形式,又有很传统的日本建筑的构架。丹下健三注重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运用,但是在他的设计中却能体会出日本的场所精神。因此代代木国立竞技场一方面是国际性的,同时它也是民族的。丹下健三将这两点完美的结合淋漓尽致的诠释了情感设计在建筑中的具体表达。丹下健三的这种采用民族元素的设计手法,是让观看者通过其形式意义的理解从而体现相应的情感。这也是最高层次的情感激发和体验。
情感设计是强调情感体验的设计,而情感所产生的个体便是人自身。虽然设计的首要目的仍然是功能的实用性,但建筑空间是人类创造与抒发感情的场所。甚至可以说体验者在空间中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与感情共鸣也是建筑空间的目的之一。它的最终价值与最终目的还是会回归到人的本源上来。所以一个综合的建筑作品,也应是功能形式与情感处于同一个空间的建筑作品,它产生了环境,表达于空间,服务于人类。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于情感设计在建筑空间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