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蕊,刘志强,赵晓明,丁家麟
(1.河北秦皇岛昌黎县农业农村局 066600;2.秦皇岛市海港区动物防疫监督站 066600)
肉牛腹泻疾病主要是病菌、一些寄生虫等感染导致胃肠道胃炎及腹泻,使得胃肠黏膜坏死及肉牛持续长期感染,因此,这种病在传播过程中肉牛死亡率高, 养殖户在肉牛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在疾病感染途径上高度重视, 做好场地及饲料的清洁消毒工作,并针对致病病菌备用合适药物,给予病牛发病初期及时预防治疗。
1.1.1 发病特点 魏氏梭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肉牛感染后易致死亡,季节性不明显,但是好发于春季,而且这种病不分肉牛年龄,易流行于妊娠母牛、高产母牛中,传染后死亡风险易高。 主要经过母牛伤口与消化道进行传播,病菌经伤口或者消化道进入血液,产生全身性毒血症。
1.1.2 发病症状 由于感染病菌后, 可在短期内引起肉牛死亡,因此,需要引起养殖户高度重视。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病菌侵入腹部,出现腹胀、腹疼、腹泻、便血等消化道急性病症。 在肉牛神经上表现为肌肉痉挛发搐、颤动等病症。
1.1.3 疾病防治 发病前期以青霉素给药为主, 并且及时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抗炎药物,以防止魏氏梭菌分泌出毒素。 同时大量补充病牛体内水分及盐水,使之加快排出体内毒素。
1.2.1 发病特点 大肠杆菌病主要是由于肉牛免疫力下降,在季节气候变化中,牛圈内卫生健康条件极差,加之,小牛犊从母体出生后母牛没有及时给予哺乳导致病情发作。 发病特点是肉牛年龄在10 日以内,部分在1~2 岁易感染发病,受季节影响大,一般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发病。
1.2.2 发病症状 肉牛感染上大肠杆菌后, 出现消化肠道腹泻,排出白色的或者黄色的粪便,气味较酸臭。 病牛体内可在短期内严重缺水且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精神萎靡,一般于4d 后死亡。 在大肠杆菌影响下,部分病牛可出现肺部与关节处感染。
1.2.3 疾病防治 对于肉牛感染大肠杆菌病原后, 可以先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有针对性治疗大肠杆菌的药物,首选为氟哌酸。
1.3.1 发病特点 任何品种肉牛感染上冠状病毒后肠道出现严重腹泻,受肉牛发病年龄、免疫情况等因素影响,表现疾病症状轻重不一。 感染途径主要在消化道与呼吸道,成年肉可出现血痢,呈地方性流行。
1.3.2 发病症状 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腹泻,便呈淡黄色水样,其中腹泻可持续至3~6d,且体温明显升高,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如在冬季感染发病,病牛还会出现高热、血痢症状,且粪便呈黑色。
1.3.3 疾病防治 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般病牛出现症状后, 根据临床表现对症下药。 如果病牛出现酸中毒与脱水, 可以通过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效果明显;如病牛出现血痢,则给予病牛注射止血剂。 在治疗中,还应防止继发感染,有必要可使用抗生素药物,如恩诺沙星等。
为了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养殖户应该在关注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重视其相关疾病的预防,在整个腹泻疾病防控工作中,以“防”为主,兼之于“有病早治”的思想将肉牛患病率降至最低。
首先,优化饲料管理,及时清污消毒。保证新鲜的牧草供应,防止饲料霉变,不采用农药、化学污染的干草。 在投食时,饲料的硬度应该把握好,以使其容易在牛腹中易消化;另外,改善牛圈内环境、卫生,保证其通风透光,清洁安全,并且引进新牛犊时,重视其身体的健康并做好检疫工作;定期对羊圈进行清污消毒,加强肉牛管理,疫情期间防止交叉感染,并定期进行免疫注射。
其次,提高肉牛诊疗水平,采用综合预防手段。 肉牛腹泻有些病毒与细菌难以检测的,加上偏远乡村地区设备简陋,患病初期难以确诊病牛腹泻类型,因此,为了做好肉牛腹泻预防工作,应该提高兽医的诊疗水平与引进先进的诊疗设备, 保证疫病的快速检测;另外,由于肉牛腹泻病原体来源渠道不一,因此,养殖户在预防中应该多管齐下,切断病原体来源,防治滥用维生素,及时清除体内寄生虫, 并认真学习肉牛养殖技术及常见疾病的防控知识,将肉牛腹泻疾病发作风险降至最低。
在肉牛腹泻疾病防控中, 建议养殖户以综合预防为主要手段,采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临床治疗方法,使肉牛在养殖中健康成长。 另外,根据疫病流行特点,了解其发病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及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