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彤,邸 莎,张 培,徐坤元,田佳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大血管不通主要是指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ACC/AHA指南将临床确诊的ASCVD定义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心肌梗死的病史、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包括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治疗)、其他外周动脉疾病或血管重建术后、动脉粥样硬化源性的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ASCVD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1]。2016年,我国死于ASCVD的人数约240万,其死亡比例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61%,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5%[2]。而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3],T2DM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中,ASCVD占到81.7%[4]。仝小林教授认为,大血管不通属于中医脉络损伤范畴,临床常以莪术、三七、浙贝母三味小方治疗,莪术、三七配伍,可化瘀消癥;配伍浙贝母,又可祛痰散结,三药相伍,可破积消坚,化斑通脉,是治疗大血管不通的靶方,除此之外对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将仝小林教授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脉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灵枢·决气》)。而“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灵枢·经脉》),且《素问·调经论》言:“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故脉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大血管,《灵枢·经脉》云:“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当膏、脂、痰、浊沉积于脉络,阻碍血行,内生瘀血,瘀血进一步与膏脂、痰浊胶着于脉络中,更加阻碍气血运行,如此循环反复,痰瘀互结,日久则损伤脉络。《景岳全书·积聚》曰:“由此言之,是坚硬不易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大血管不通在脉诊上多表现为“革”态[5],指脉如皮革,弦硬有力,是由于长期的脉络闭阻,导致脉道僵硬、狭窄,血行艰涩,形成不可逆的脉管硬化。在舌诊上多表现为舌色暗淡,甚有瘀斑,苔质厚腻。舌下络脉是血管瘀阻程度的较好体现,舌络暗为淤,舌络粗大发黑为瘀,舌络附近点片状瘀斑为闭。
若瘀阻心脉,致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不通,发为胸痹,即缺血性心脏病;若痰瘀上蒙清窍,致脑部脉络痹阻,则发为中风,即缺血性脑卒中;若瘀阻下肢血脉,致脉络失荣则不通,发为行走不利或跛行,甚至坏疽,即下肢动脉闭塞症。2型糖尿病(脾瘅类型)因为有膏、脂、痰、浊相同的病理基础,也同样是脉络损伤的好发人群。当2型糖尿病进展到脉络损伤的阶段,即已经到了糖尿病分期“郁—热—虚—损”的第四期(脉损)[6],必当引起格外重视。
大血管不通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病程较长。叶天士有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及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多年气衰,延至废弃沉疴”。喻昌有云:“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故脉络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体内膏、脂、痰、浊堆积,致使瘀血阻滞脉中,痰瘀互结,痰阻血难行,血凝痰难化,久之导致脉管损伤。
仝小林教授认为,淤、瘀、闭、结,是瘀血类疾病的发展过程。行血、活血、化瘀、破瘀、消癥,是根据血瘀的发展程度而定的治则。大血管不通已到瘀闭的阶段,单以辛香行血之药,或桃红、藤类等活血之药恐难胜其病,需治以化瘀消癥,配合祛痰散结之法,以达到化斑通脉的目的。
莪术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功用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本草备要》言其能破气中之血,消瘀通经。《本草经疏》言其茂气香烈,能调气通窍,窍利则邪无所容而散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莪术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降低炎症水平,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大鼠实验中能够降低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减轻脑水肿,清除氧自由基,对缺血性脑卒中起到保护作用[7]。仝小林教授认为,莪术是活血破瘀散结的要药,用量多为9~30 g。此外,仝小林教授还常用莪术治疗肝硬化、肝癌、胃癌、食道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等,用量可从30 g起,最大120 g。
三七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用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玉揪药解》言其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本草求真》言其能于血分化其血瘀。《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能够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抑制Ca2+、5-HT等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释放,能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能够扩张脑血管,改善局部血流及能量代谢[8]。仝小林教授认为,三七是血管的“清道夫”,为预防血管老化之要药。剂量上,仝小林教授认为,三七粉冲服一般1~3 g;三七块煎汤,剂量可大,最多可至30 g。
浙贝母味苦,寒,归肺、心经,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景岳全书》言其最降痰气,善开郁结……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纲目拾遗》言其解毒利痰。《本草正义》言其苦寒泄降,而能散结。现代药理研究[9]表明,浙贝母具有明显的祛痰、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仝小林教授认为,浙贝母是消坚散结的要药,用量多为9~30 g。
莪术、三七、浙贝母三药相伍,化斑通脉作用较强,若对胃肠道有轻微刺激作用,可饭中或饭后服用,或加山药、石斛保护胃黏膜。
患者刘某,女,61岁,2019年4月2日初诊。主诉:胸闷、胸前区疼痛2年,加重1月。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气短,偶有胸前区压榨性疼痛,运动后加剧,未予重视。1月前上述症状较前加重,胸前区疼痛更为频繁,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查冠脉CTA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斑块,回旋支50%狭窄,锐缘支90%狭窄。心电图示ST-T段改变。刻下症:胸闷、偶有胸前区压榨性疼痛,气短乏力,胃部胀满,腰部酸痛,纳呆眠差,大便1~3 d一行,成形质软,夜尿3~4次。舌胖大齿痕,苔厚腻,舌底瘀,脉弦硬偏涩。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二十余年,高血压病史十余年,现以胰岛素及口服药物控制。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断:胸痹,证属脾肾两虚,痰瘀互结,治以补益脾肾,祛痰通脉。方药组成:醋莪术15 g,三七9 g,浙贝母15 g,火麻仁60 g,郁李仁15 g,桃仁9 g,陈皮15 g,大腹皮9 g,生白术30 g,蜜黄芪30 g,党参9 g,生姜9 g,炙淫羊藿9 g,枸杞子9 g,酒山茱萸9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加减服用4个月,患者胸闷、气短、乏力症状明显减轻,胸前区疼痛较前明显改善,后以健脾行气药继续调理脾胃。
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属于大血管不通即中医脉络损伤的范畴。该患者虽患冠心病时间不长,但已有多年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膏脂、痰浊沉积日久,损伤脉络,为最终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病理基础。脾气虚弱,则气短乏力,纳呆胃胀;腰部酸痛、夜尿频为肾气不足,开合失司的表现。女子七七则天癸竭,仝小林教授认为,物质匮乏(精)、能量不足(气)、信息失控(神),精、气、神的不足是老年病的三大特征,治疗需温补脾肾,扶正培元。痰浊由脾而生,该患者脉象弦硬,即表现为革态,舌苔厚腻,舌底瘀滞,均为痰瘀互结之表现,故治以补益脾肾,祛痰通脉之法。莪术、三七、浙贝母三味小方化瘀消癥、祛痰散结;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润肠通便,常配合使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大腹皮、生姜取补中益气之义以健运脾胃,因患者便秘将炒白术换作生白术;淫羊藿直补命门火衰,配合枸杞、山茱萸补肾缩尿,亦是仝小林教授治疗老年肾虚尿频的常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