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续完)

2020-02-14 01:29黄亚博
江苏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江苏省中医药中药

黄亚博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4 学科研究创新

21世纪以来,江苏中医药学科发展以发挥特色优势与强化继承创新为主线,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心,切实加强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综合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省共承担部省级以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171项,其中国家“十五”攻关课题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项。各市、各单位承担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303项、市级科研课题342项。4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3项成果获市级科技成果奖。“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医单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58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6项,申请发明专利163项,发表SCI论文136篇,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13]。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团队主持的“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项目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工作室在不孕不育、女性调周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项目获2011年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是江苏中医药系统临床研究一等奖零的突破。该项目研究深化了中医妇科“调经治本”的科学认识,形成了“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的学术思想体系,开拓了临床妇科诊治的新路径。2012年,全省获得201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第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各一项。获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1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7项。2013年,全省地市级以上中医药科技项目立项44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6项);发表论文3 21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 604篇,SCI论文106篇;获得专利授权65项。2014年,全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1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91项,专利授权8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 192篇、SCI收录论文374篇。2015年,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2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以桂枝茯苓胶囊为示范的中成药功效相关质量控制体系创立及应用”、中国药科大学主持完成的“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江苏中医药系统聚力创新,加快推进具有原创优势的中医药科技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中,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立项数目在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名列前茅,在独立设置的省级中医药科研院所中位列第一。南京中医药大学立项总数首超百项,获批项目数居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二位,资助经费居全国中医药院校榜首。该校主持完成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了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医癌毒病机理论体系的创建及临床应用”和“可溯源优质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产业化示范”2个项目获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的针灸减肥临床方案研究及应用”项目获二等奖。2018年,江苏2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南京中医药大学主持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苏康缘药业主持的“银杏二萜内酯强效应组合物的发明及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1 项目研究获得重大立项 2010年10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承担单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段金廒教授。该项目立项是江苏中医药学科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上的重大突破。2018年,江苏多个项目获国家重大立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祝元教授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谭仁祥教授、陆兔林教授等3人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宗明教授获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谭仁祥教授主持的“海洋药源分子的发现及形成机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第四批重大项目立项,资助经费1 800万元。该项目是江苏省中医药领域首个国自然重大项目,也是国自然基金委首个海洋药物领域的重大项目。

4.2 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主要项目情况 2002年度,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和孙志广主持的“益气清热活血法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癌化学预防角度研究中医药防治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以益气清热活血法作为治疗法则,从而达到逆转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目的。据临床观察,根据益气清热活血法组成的方药及在此方基础上研制的健胃颗粒,可以明显降低致癌物造成的损伤,使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降低,肿瘤发生率下降,肿瘤生长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36]。2003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实主持的“补肾化毒方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理论探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江苏省中医院王钢主持的“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项目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实的获奖项目选用国际公认先天发病的狼疮模型鼠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多项实验填补了国内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空白,从分子细胞水平探讨了中医药作用机理,对中医药攻克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王钢的获奖项目科学论证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推广价值。2004年度,江苏省中医院熊宁宁主持的“新药(中药)临床试验技术规范研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积极推动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规范化进程。2005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主持的“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研究”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要手段,结合气相色谱、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等技术,以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脑络清注射液”为示范,结合指纹图谱的方法学研究,确立了中药指纹图谱的标准操作与模式,该项成果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新五类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将指纹图谱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家“863”高新技术重大研究计划“通塞脉微丸的研究和开发”及国家“十五”攻关科技专项“山药和五味子炮制的规范化研究”,并适用于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该课题同时还建立了人参、山茱萸、山药、川芎、天麻、五味子、太子参、牛膝、丹参、白首乌、麦冬、何首乌等常用30种中药材的指纹图谱,系统地规范了指纹图谱研究过程中样品的采集、提取以及中间体制剂质量标准的评价等关键环节,为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006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段金廒主持的“红花等十六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苏薄荷规范化种植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主持的“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候、治法、机理及应用研究”、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热毒宁注射液”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红花等十六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苏薄荷规范化种植研究”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的研究课题,针对苏薄荷规范化种植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2008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钱士辉主持的“江苏十五种地道中药资源标准物质库及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区域性中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评价研究,建立了基于为区域性经济服务为目的的特色重要中药资源的调查方法和技术路线。项目以江苏区域性中药资源白菊花、野马追、连钱草、苏薄荷、宜兴百合、白首乌、夏枯草、茅苍术、蟾酥、女贞子、银杏、金荞麦、太子参、板蓝根、明党参、丹参等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复合色谱分离技术,快速分离和获得化合物以构建可供活性筛选研究的化合物库,为建立各中药资源的化学信息指纹图谱提供保证,为中药资源的质量评价提供基础,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宋立人主持的“《中华本草》编纂”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一种高效、无成瘾性治疗癌性疼痛的中药注射剂研究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本草》编纂项目研究集两千年本草学发展之大成,是《本草纲目》以来我国本草发展史上又一本草巨著;充分吸纳了20世纪本草学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显示了本草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较全面地将藏、蒙、维、傣等民族药融入了汉文本草系统,丰富了中华民族医药学体系;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单味药内容记载较为全面,医药结合密切,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本草研究成果。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目标,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编纂出版的《中华本草》是当今众多中药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课题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0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主持的“肠吸收屏障网络对中药活性成分吸收转运调控与意义”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年度,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主持的“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中药注射剂现代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主持的“中药炮制关键技术及饮片质量标准体系的集成创新”项目获得二等奖。2012年度,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主持的“中药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度,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主持的“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唐仁茂主持的“黄葵胶囊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获得二等奖。2014年度,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以桂枝茯苓胶囊为示范的现代中药功效相关质量标准体系创立及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大学欧阳臻主持的“濒危道地中药材茅苍术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及应用”项目获二等奖。2015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郭立玮主持的“基于‘中药溶液环境’的膜分离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主持完成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陆茵主持的“活血化瘀新理论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姚昶主持的“促进组织修复中药结合胶原关键技术及其运用”项目、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蔡宝昌主持的“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多维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4.3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2003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段金廒主持的“江苏省地产中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主持的“儿科运脾学说研究”项目分别获得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主持的“中药马钱子药代动力学及其代谢物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度,南通市中医院邵荣世主持的“肠安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医院孙伟主持的“大黄虫丸延缓慢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临床干预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蔡辉主持的“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及中医中药对其干预”项目获三等奖。2007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主持的“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系列研究及开发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常州市中医医院张琪主持的“补肾泄浊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主持的“几种具代表性中药物料的微丸制剂技术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黄宇烽主持的“活血补肾法治疗抗精子抗体介导的免疫性不孕(育)的机理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08年度,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张丽玲主持的“宣肺平喘与扶正固本法内外并治结合防治哮病的系列临床研究”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魏睦新主持的“胃肠动力中药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江苏省中医院奚肇庆主持的“复方薤白胶囊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动脉高压影响的机理研究”、江苏省中医院孙伟主持的“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主持的“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蔡辉主持的“溶血磷脂酸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项目获三等奖。2009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主持的“中药ADME/Tox(肠吸收屏障网络)研究技术与中医药研究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宋立人主持的“《中华本草》编纂”项目获二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主持的“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钱士辉主持的“江苏十五种地道中药资源标准物质库及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江苏省中医院沈洪主持的“从脾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成果肠安胶囊的系列研究”、常州市中医医院葛信国主持的“益肾排毒法防治顺铂早期肾损害的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10年度,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周嘉琳主持的“中药配方颗粒的创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京市中医院金黑鹰主持的“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药干预治疗研究”项目获二等奖,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黄亚博主持的“《新农村卫生保健》”项目获三等奖。2011年度,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桂枝茯苓胶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唐仁茂主持的“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及其在生脉注射液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蔡辉主持的“三七总皂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和作用机理研究”、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钮晓红主持的“调理肝脾法治疗瘰疬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项目获二等奖,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主持的“中药多组分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构建与优化”、江苏省中医院史锁芳主持的“健脾清肺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恶化干预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无锡市中医医院王建伟主持的“中药‘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项目分别获得三等奖。2012年度,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面向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詹瑧主持的“肿瘤患者舌苔形成分子调控网络的构建与验证”、潘立群主持的“基于气血理论的黄芪纳米微乳胶原促进血管新生机理的系列实验研究”项目获二等奖,江苏省中医院孙伟主持的“大黄虫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赵霞主持的“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分子机理研究”以及张旭主持的“养阴药配伍及成分调节凋亡VEC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13年度,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基于传统中药复方——大川芎方的系列产品研发及临床应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主持的“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多维结构质控体系及在丹参制剂等的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中医院史锁芳主持的“祛风宣痹法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项目获二等奖,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郑璐主持的“蓝芩口服液治疗急性咽炎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14年度,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专利中药散结镇痛胶囊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姚昶主持的“基于益血生肌结合修饰后胶原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沈洪主持的“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项目获二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吴承玉主持的“中医藏象辨证体系的构建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朱方石主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及评价与应用”项目获三等奖。2015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主持的“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居文政主持的“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主持的“抗肿瘤中药微粒多途径传递系统核心技术创研”项目获二等奖,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曾庆琪主持的“基于精室理论创制前列腺炎Ⅰ号的临床及抗炎机制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汪悦主持的“痹痛灵最优处方确定及免疫机制影响探讨”项目获三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主持的“滋阴补阳方序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周期重建的治疗作用”项目获得李时珍医药创新奖。2016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主持的“代表性经典方剂类方衍化关系与功效物质研究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通良春中医医院朱婉华主持的“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项目获二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七一主持的“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作用的冠心平新药开发与治疗冠心病的机理研究”、江苏省中医院史锁芳主持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项目获三等奖。2017年度,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萧伟主持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创新药物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姚昶主持的“生肌玉红膏及其复合改性后胶原蛋白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系列研究”项目获二等奖,江苏省中医院许芝银主持的“治疗乳腺增生新药丹鹿胶囊(克乳痛胶囊)开发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陆茵主持的“利用血管新生评价体系探究活血化瘀科学内涵及其中药新药创制”、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桂华主持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建立与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主持的“健脾养正消癥方对晚期胃癌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18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陆兔林主持的“中药五味子饮片生产质量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华旭主持的“面向中药提取分离节能减排的特种膜技术集成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苏州市中医医院孟祥奇主持的“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和椎管内占位骨块的影响”项目获三等奖。2019年度,江苏省中医院奚肇庆主持的“持续性植物状态(神呆)中医药辨治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祝元主持的“潜阳育阴颗粒抑制氧化应激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高血压肾损伤的机理研究”、苏州市中医医院姜宏主持的“益气逐瘀利水方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观察及疗效机制”项目获三等奖。

4.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2005年度,中国药科大学严永清主持的“著名古方生脉散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东南大学张东生主持的“砒霜磁性纳米微球磁感应自动控温加热靶向治疗宫颈癌的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06年度,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魏敬主持的“盐酸小檗碱降血脂作用的临床应用及其分子机理”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主持的“小儿病毒性肺炎中西医结合系列研究”项目、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许文林主持的“中西药结合增加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李汉宝主持的“雷公藤叶资源开发利用及雷络酯片的研制”项目获三等奖。2008年度,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焦志军主持的“中药提取物天花粉蛋白抑制性肽段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蔡辉主持的“补肾活血复方及其代表成分抗心肌纤维化的系列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汪俊军主持的“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脂代谢变化及其机制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樊忠民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苏州市中医医院任光荣主持的“胃动方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11年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赵凌杰主持的“基于循环内分泌机制的中医中药抗心肌纤维化机理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度,扬州大学刘延庆主持的“南蛇藤总萜抗癌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谢林主持的“补肾活血方抑制椎间盘退变研究”、江苏省中医院陆启滨主持的“安子合剂补肾清热和血安胎在免疫性流产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机制”、南京市中医院丁义江主持的“慢性顽固性便秘诊治体系和相关基础研究”、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岳茂兴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5年度,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华海清主持的“三氧化二砷(As2O3)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实验系列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主持的“中医外治特色制剂贴膏剂的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三等奖,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岳茂兴等编写的《中西医结合灾害事故逃生自救互救》科普系列丛书获得科普奖。2016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安伟主持的“中药荆芥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霍介格主持的“平瘤颗粒及其有效组分AGAP对胶质瘤作用的机制及临床研究”、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建平主持的“中西医结合序贯性综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17年度,江苏省中医院陈晓虎主持的“中药单体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系列实验研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金保方主持的“补肾活血法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谈勇主持的“不孕症中医生殖节律调控体系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助孕方法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苏州市中医医院姜宏主持的“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促进重吸收的诊疗技术及应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明刚主持的“基于‘益肾消瘀’理念指导下中药方剂对于慢性肾脏病治疗机制的基础研究”项目获二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陆曙主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扩张型心肌病关键技术的转化及应用研究”项目、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岳茂兴主持的“创伤凝血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与基础研究”项目获三等奖。2019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主持的“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科学实质及规律性发现与理论创新”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主持的“安神定志灵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肝火旺证的创新研究”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洪主持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创建应用及机制研究”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蒋沁主持的“中药单体在致盲性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江苏省中医院王中秋主持的“胰腺癌多模态影像及载中药单体靶向诊疗一体化研究”项目获三等奖。

4.5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200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玲玲主持的“不同针灸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获得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斌主持的“针刺减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项目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建华主持的“功能性肠病的针灸调控机制”项目获三等奖。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建斌主持的“艾灸温通调脂效应与TRPV1启动机制”项目获得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医院彭拥军主持的“AQP4在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研究”项目获三等奖。

4.6 江苏中医药科技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由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联合举办的“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是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施重大改革后,为调动全省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繁荣学术,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和发展,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代表江苏中医药行业最高科技水平的奖项。自2010年设奖以来,至2019年江苏中医药科技奖已评选十届,共评出优秀成果250项(其中一等奖34项,二等奖68项,三等奖148项)。获得一等奖的34个项目分别是:2010年,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主持的“中药多组分自组装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构建与优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钮晓红主持的“抗淋巴结核中药瘰疬宁的研制”,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斌主持的“针刺抗脂毒性的研究”项目。2011年,江苏省中医院孙伟主持的“大黄虫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王小宁主持的“复方肠泰对大肠癌的临床干预及对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周林福主持的“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免疫学机制及中药单体防治研究”项目。201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主持的“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分子机理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主持的“丹参酚酸制备与多维结构动态质控技术在丹参滴注液的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史锁芳主持的“祛风宣痹法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项目。2013年,江苏省中医院沈洪主持的“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主持的“中药物质基础的组分结构理论与多维结构质控技术研究及其在中药产品过程质控中的应用”,南京市中医院张骠主持的“静安口服液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药物及机理研究”项目。201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陆兔林主持的“中药五味子炮制关键技术及质量标准化体系集成与应用”,江苏省中医院陆启滨主持的“安子合剂补肾清热和血安胎在免疫性流产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机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谢林主持的“补肾活血方抑制椎间盘退变研究”项目。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主持的“滋阴补阳方序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周期重建的治疗作用”,江苏省中医院居文政主持的“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主持的“抗肿瘤中药微粒多途径传递系统核心技术创研”,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主持的“癌毒病机理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主持的“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传承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安伟主持的“中药荆芥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江苏省中医院史锁芳主持的“上气道综合征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邹玺主持的“‘健脾益气、消癥散结’法对晚期胃癌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项目。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桂华主持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研制与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主持的“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效应研究及其应用”,江苏省中医院陈晓虎主持的“黄芪及其提取物促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韦英杰主持的“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抗骨质疏松中药在体高效评价新技术的创建与应用”项目。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曾莉主持的“活血通腑类方药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江苏省中医院方祝元主持的“潜阳育阴颗粒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机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主持的“炙淫羊藿炮制机理现代系统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蔡辉主持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机制血管新生骨破坏及活血化瘀代表成分姜黄素的作用”项目。2019年,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主持的“中医药对胃癌术后无病生存率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狄留庆主持的“抗乳腺增生中药新药消癥丸的研发及产业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培民主持的“‘易层’贴敷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

5 学科存在问题

21世纪以来,江苏中医药学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医药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比较明显。

5.1 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强化 江苏中医药学科在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的状况。一是地区间的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学科建设水平明显高于相对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南京、苏南地区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相对高于苏北地区。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学科发展相对薄弱,高水平、综合型中医全科人才还较匮乏,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需求。二是学科间的不均衡。一些基础较好的重点学科发展较好,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科后劲相对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够协调。中医、中药密不可分,追溯上古,历代名医大家都是亲自采药、贮藏、炮制加工,将中医、中药融为一体。而现代随着学科的分化,中医、中药学科发展不够协调。中药质量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

5.2 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与西医比较得出的,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服务方式、服务费用等几个方面。其中临床疗效是最为关键的核心指标。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中医药存在的生命力。然而,目前仍存在着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医院的住院治疗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特色优势得不到发挥,就制约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5.3 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得到重视。中医药学科开展科研如何准确定位,是关系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医药科研如何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进行科学的设计、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还缺乏有效的路子,如何以科研指导临床、服务临床,通过科研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临床水平和临床创新能力的问题,一直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也导致了江苏在中医药学科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科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不多,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6 学科发展对策

6.1 大力实施“高峰”战略 实施“高峰”战略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两个率先”的客观需要,是江苏中医药新阶段新发展的标志。“高峰”战略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有一批引领中医药发展的标志性人物、标志性项目、标志性技术、标志性成果和标志性学科,就是要瞄准全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前沿、最高峰,通过努力建设和攻关合作,建立全国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高地、学术高地和医疗中心。“高峰”战略既是江苏中医药发展的要求,也是江苏中医药工作的目标。江苏应当重点围绕打造“高峰”这一目标,继续采取措施,积极加强建设,力争在现有“高原”基础上不断形成“高峰”,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37]。要大力推进实施《江苏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建设全国顶尖中医医院。积极推动省级部分中医医院跨越式发展。支持江苏省中医院紧盯中医药发展最前沿、最高峰,以提升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诊疗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国医大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医院与国内一流高等中医院校、综合性及中医类医疗机构、社会力量合作,通过大力引进国医大师等顶尖中医类专家和传承创新团队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切实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疗水平,努力建设国家区域医学(中医)中心,力争在以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为标志的学术成果上有新突破,区域外诊疗服务量进一步提高,力争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高水平综合性中医医院,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支持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标国内领先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中西医结合综合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建设,注重人才储备,科学整合并优化现有资源,强化国家级中医应急医疗队、江苏省中医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应急能力建设,提升中医骨伤应急急救能力,加快推进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大疑难疾病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继续保持“瘿气”病中西医结合国内诊疗优势,争创国内一流中西医结合医院。借力部省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注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成果转化,建设国内科技优势领先、产学研用结合的高水平中医药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医院。

6.2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在学科建设中,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积极提倡多学科合作,努力搭建多学科诊疗平台,大力推广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新模式,充分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综合诊疗服务,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发展。要不断完善包括省、市、县中医院和各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室、社会中医门诊部(诊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32]。厚植全省中医医院整体优势,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发展方向。大力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全面带动全省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加大地市级以上中医院建设力度,力争全部纳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全面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切实增强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平台作用,在中心挂牌成立江苏省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切实加强机构建设。以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充分发挥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在医院和专科评审评价中的作用,推动各中医医院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骨干人才和专家队伍建设,强化临床科室管理和专科建设,高度重视质量安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一批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6.3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特色是中医药事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所在,优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色优势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政府的厚望和中医药行业的责任[38]。今后,必须继续大力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要牢固树立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坚持特色兴院、优势强院,进一步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贯穿于中医药工作的始终。要积极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优势病种研究,探索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临床研究方法和疗效评价体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要完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和结构配置,推进中医药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

努力打造中医特色专科名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指导有关医院对标全国顶尖专科,从人才队伍和学术水平两个方面发力,引进高端顶尖人才,同时强化内涵建设,在解决疑难重大疾病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国家级重点专科在全国的影响力。全面提升全省专科整体水平。做优做强现有中医特色明显的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发挥省内高水平专科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中医专科联盟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扶持整体水平相对偏弱的专科建设,在所有三级医院建设中医经典病房,提高中药饮片服务量占比,加快完善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重点专科体系,促进全省专科能力整体提升,为建设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提供后备力量。按照《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管理办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进一步提高省级重点专科建设标准,严格评审流程,强化中医重点专科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复核,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促进专科规范建设,对数量较多的专科,进一步提高标准、好中选优、提升水平。

6.4 积极加强人才建设 中医药学科发展应当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不断完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2]。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学术梯队建设[39]。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培养造就一支不仅具有一定数量,而且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上合理,具有强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充满活力、团结合作的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努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培养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科的持续发展。要继续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实施名医传承计划,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围绕全国名中医,调动和整合资源,聚焦目标,实施国医大师精准培育计划,争取在新一期国医大师和国家级名中医评选中取得新成绩,培养打造更多名医大师。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举办“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班,组织“师带徒”和“读经典、上临床、跟名师”活动,鼓励各级中医医院强化中医药学术、技能传承,通过经典研修、跟师学习、游学轮转、临床实践等措施,培养优秀中青年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以及能够开展中西医结合应用和临床研究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在高等教育中应该使现代学院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师承培养模式相结合,在基础学习阶段主要以现代学院教育为主,而临床实践方面要以传统的师承培养模式为主,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

6.5 坚持推进传承创新 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关键靠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把传承创新摆在重要的位置,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建立更加符合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进一步发挥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持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智库建设和改革发展研究,进一步加强具有地方特色诊疗技术和名医名科的保护与培育,形成全国中医药传承发展特色品牌。鼓励各地、各单位充分发挥江苏中医学术流派和名医资源优势,加强地方学术流派、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挖掘和技术、理论再创新,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打造江苏传承发展新名片,扩大江苏中医药学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深入推进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鼓励举办学术和技术推广活动,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和发展并重,在深度挖掘、整理、传承好医派精华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和转化,发挥医派在临床诊疗、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传统医学流派的时代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江苏建设[40]。

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以及中医药研究室、实验室建设,并在全省布局开展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建设,构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协作网络,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临床技术创新,争取在证候、病因病机、药性理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并指导临床实践[38]。要组织联合攻关,加强与省外名院名科合作,聘请省外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领军人物,参与、指导江苏重大中医药科技创新、重大疑难疾病攻关,借鉴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促进多学科融合,力争在一些重大疾病、关键技术和重要理论方面有所突破。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资源利用与保护、复方筛选、药效评价和质量标准等研究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省级中医院的中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的作用,健全中医药研究平台。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7 结语

中医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确切的疗效,这是其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非典、甲流感防治等重大突发疫情应急救治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从传统中药中筛选出的青蒿素,挽救了世界各地特别是非洲数以百万计的恶性疟疾患者的生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江苏中医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江苏中医药学科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医药的特色,并努力将特色转化为优势,才能真正激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活力。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并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均表明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江苏省中医药界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期。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江苏省“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制订《江苏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使江苏中医药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

今后,要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在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按照加快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要求,牢固树立勇攀高峰、高质量发展的意识,把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江苏中医药在全国不仅要形成高原,更要形成高峰,成为国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发展高地,海内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在发展方向上,要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方向,探索建立具有江苏地域特点、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鼓励和引导中医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以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努力实现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共享。在发展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和完善中医药服务模式。要做到“向前”和“向后”延伸相结合。“向前”就是要坚持以“治未病”为核心的理念,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帮助人们主动把握健康,防范疾病的发生发展;“向后”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康复等领域的特色优势,不断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形成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链。

江苏中医药界要深入贯彻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医药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统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推进中医药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统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能力。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康复、养生保健、健康旅游中的优势,打造中医药特色服务,形成地方中医药服务品牌[41]。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努力使江苏中医药学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猜你喜欢
江苏省中医药中药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