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的整体状况可以从装机、项目应用、政策环境、地方政府与企业行动等方面来看。一句话:整体向好。
从装机来看。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投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2.3GW,占全球18%,同比增长3.2%。其中,抽水储能累计装机占比最大,为93.7%,比2018年同期下降2.1%;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1592.3MW,占比4.9%,比2018年同期增长1.5%。其他如熔融盐储热占比1.3%;压缩空气储能小于0.1%。上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已投运的与光伏相配套的光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290.4MW,占我国储能投运项目总规模的18%,同步增长12%。其中,集中式光储主要是与“三北”地区大型光伏电站结合,占所有光储项目总规模的56%,分布式光储的应用场景相对多样,占所有光储项目总规模的44%。
从功率型“提质”储能项目和容量型“保量”储能项目应用看。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组组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陈永翀教授说,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随机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频率及电压平衡带来巨大压力。储能技术具有灵敏响应和精准调节的特点,可以实时响应电力系统频率电压的调节需求,提升系统电能质量和安全。“目前,功率型‘提质’储能项目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展示范和商业应用,逐步参与电力系统的辅助AGC调频,但功率型储能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仍有待大幅度提升和改善。”“新能源发电还具有反调峰特性,给电力系统源、网、荷的容量平衡带来巨大压力。未来随着分布式光伏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用电负荷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负荷峰谷差也呈现增大趋势。储能系统可以发挥削峰填谷的‘储/放’功能,保证电力系统容量需求的错时平衡。目前,容量型‘保量’储能项目尚未得到规模应用,主要原因还是目前的(电化学)储能成本太高(0.6~0.8元/kWh),需要再降低一半左右才有可能得到规模发展。另外,还需要考虑全产业链的资源供应和回收问题,因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可再生储能的支撑。”
从政策环境看。“储能技术在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协同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简称《行动计划》)给予储能这样的定位。《行动计划》给出的重点举措包括,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储能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加快储能技术的机理和材料创新研究。面向产业应用发展,建设储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推动储能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聚焦制约和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重点围绕新能源革命带来的能源转换、传输、利用和管理等环节的挑战,汇聚校企合力,建设校企融合的储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储能技术与系统、大规模集成储能与应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及系统优化、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及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形成新一代储能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获得教育部批准,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此之前,国家能源局会同应急管理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我国储能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并就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作了工作安排。
“以上两项措施的及时出台,将有力地推动和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发展储能技术学科专业,从组织实施、扶持政策、人才保障、国际合作和发展环境等方面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刘勇表示,这些措施的实施,表明了国家大力发展储能产业的决心,将有效引导社会各界打消对储能产业发展的诸多疑虑,提升社会接受度,最终形成利于储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从地方、企业行动看。截止目前,江苏、河南、浙江等多地出台发展方案,支持储能发展;国网等企业积极探索储能发展新路径和模式……关于行业的发展,汪大春说:“我国储能行业发展现正处于一马当先、百花齐放的状态,化学储能已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市场应用,是储能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它储能形式,如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蓄水储能等,由于各自具备独特的性能优势和应用场景,在储能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自都取得了技术性突破,基本满足特定市场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