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东 韩秀霞 马秀花
(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着多方的压力,包括情感、社交、就业、家庭以及学校等等,导致其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混沌理论的观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路指引,在教育中实践应用意义深远。
兴起于20 世纪下半叶,研究者们对混沌理论进行了辩证逻辑式定义,其含义可以概括为,在确定性系统中产生的随机状态,基于表面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无规则状态,但事实上却是系统运动按照非线性动力系统规定而产生的运动。混沌理论的起源与天气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并且伴随着研究者们的深入研究,当前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能够体现出混沌理论的特点。首先,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洛伦兹的演讲中,针对蝴蝶效应进行了阐述,将混沌理论的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充分体现出来。其次,是内随机性和非周期性,内随机性则是在确定没有外在干扰的系统中产生的随机性,伴随混沌运动的不断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也逐渐体现出非周期性特点。正因为混沌理论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才会导致人们无法准确预测运动状态,进而形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是混沌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最后,是自相似性和规律性,这也是混沌特有的特点。局部结构与整体结构有着高度的相似效果,在其几何结构中,内层与外层十分相似,如洋葱的形态,在几何结构的分形中还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当前许多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始终受到关爱与保护,导致其缺少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磨练。伴随大学生年龄的逐渐成长,会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断丰富化,这也会为其带来成熟的体验感将自己定义为小大人。同时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与见解逐渐清晰化,逐渐改变了对周围权威人物的过度崇拜和模仿问题,主观意识更加强烈,所以在高校、家庭以及社会中,十分渴望具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新的地位,但是许多方面仍然需要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制约。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抵抗情绪,他们十分善于运用不服从和抗争的方法来获取平等地位,如果难以获取,则会出现挫败感,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运用混沌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立足于教育的初始状态着手,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进而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无形教育。这种间接性教育方法,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瓦解学生的抵抗情绪和心理,能够有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大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且学生却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环境中,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导致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混沌理论,并且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成功经验,则能够发现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规律,并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着手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规律,能够发现处于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所差异,这也是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通过运用混沌理论中的非线性原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具体指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
由于每个大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抵抗情绪,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询问与关心,通常会关闭自己心灵的大门,这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工作者能够合理的把握模糊理论并加以运用。通过更多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启发,在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更好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见解,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混沌理论中针对事物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十分注重,看似微小的变化均有可能导致整个运动形式出现本质变化。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加之需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极其容易出现自我孤僻、自我矛盾和自卑心理。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较高,所以许多事件和因素均会造成学生的应激反应,使其面对这样的现象难以接受,逐渐出现情绪低落、焦灼、受伤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心理问题的产生仅仅是由于大学生短期的心理失衡并不具有持久性的特点,所以在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则会引发蝴蝶效应,逐渐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则会影响大学生的一生发展。换言之,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质变发展而形成的。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明确这一点,针对大学生个体的非线性系统,在心理问题开始的初期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以及网络沟通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心理问题,这仅仅是由于心理上的短期失调所造成的,正确面对心理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难以脱离的混沌。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初始条件,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实现理想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基于混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群体实质上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内部存在着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主要构成涵盖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创伤性事件。由于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个体心理敏感问题上的起因有较大的差异性,微小变化在个体上体现出的作用力也不同,不同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同,道理是一样的。在心理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很可能是因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一场误会等等,成为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导火线。混沌系统中的内随机性,表明系统局部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正由于难以有效预测,所以外部干预和控制很难发挥作用。这也是长期以来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却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混沌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启示,每个大学生均是独立的个体,独立决定是否接受外部信息传递,同时具有自我完善和调节的功能。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每个大学生均能不断的自我审查,明确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潜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主动获取帮助,并展开自我调节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控。所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味的理念灌输,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其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能够实现自我帮助。
蝴蝶效应的存在,导致无法通过长期的精准预测方式,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但是混沌不能与无序划等号,而是在混沌中的有序,主要体现在不同标度下的自相似性。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能够发现,不同学生存在较为相似的心理现象,例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经历某一阶段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相似的心理变化,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均共性存在,同时这也是人类心理混沌的最终佐证。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分形,即在教育的整个过程、学年、学期、课节等均有结构相似点,在开展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通常会采取相似的方式和手段。所以,这种内在分形结构的存在可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短期预测。通过分析这一阶段大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事件,以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寻找其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现现象背后所体现出的规律性,面对学生的普遍性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性心理干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最大化避免学生从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疾病,为大学生群体的健康长远发展做铺垫。
混沌理论当前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针对于具体应用范围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和定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初始条件,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大学生适应、善于发现规律,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打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