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标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必须正确认知并把握立德树人的深邃内涵,不断提高思想高度和理解深度,以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真正将立德树人贯彻落实于整个育人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强调的立德树人理念,其根本在于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展开的道德教育,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提出,教育系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青少年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三大重要群体。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的培育者,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立德树人是以人为本上的进一步延伸。另外,立德树人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我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断提出重要理论,这些均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素材。与此同时,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高校不良风气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迎来诸多新的问题,现如今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思想品德成为现实课题。因此,通过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和目标,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对其三观形成正面引导。
课堂的根本任务是传输知识,是高校大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课堂必将是第一阵地,需要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融入整个教育过程。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课本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学理念缺乏及时更新、理论教学难以有效结合实践,课程教学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等,这些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落实。新时代背景下,在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的过程中,应基于当前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情况,通过不断的修订教材、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以此充分凸显高校思政理论课以及社会科学等课程的影响力。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根据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相关要求开展专业教学,课程之间形成协同力量,共同推进立德树人的落实。总而言之,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必须将课程与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载体,将理论知识有效衔接实践,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不仅承担着课程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引导,帮助其解决课后疑惑,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师德是教师完成这些任务的首要前提。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仅是专职教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同样,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要在学习中领悟人生之道。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过度注重科研成果,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以及教育水平却有所忽视。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能够正确处理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还需具备自身的职业理想,并不断强化自身人格魅力,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循序渐进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整个过程。高校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教诲与指引,这再次凸显出高校教师引路人的重要地位,所以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培育,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选的第一标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先立师后立生,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进而在优质教师的带领下,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铺垫道路。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接触最为密切的环境,校园文化是基于高校办学的历史发展而逐渐累积形成的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并且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高效建设,现如今高校的整体条件和水平相对较为成熟。然而在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仍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倾向娱乐性,缺少充足的思想类活动,难以对高校大学生形成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校风的重要构成,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因此,高校方面应根据当前的时代发展特征,对校园文化建设展开重新思考和设计,不断强化物质水平的均衡发展。特别是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校园文化,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将立德树人理念深入人心,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特征。立德树人的落实必须依托实践路径,通过搭建多种实践平台,包括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等等,不断完善实践平台与实践方式,对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践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能够弥补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诸多弊端。当前我国高校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由于对成果的过分重视,加上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通常忽视了人才培育的德育教育。因此,高校应基于当前的实际问题上,不断进行实践环节的优化,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合实践,着力于培育学生的科研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在高校实践育人的推动下,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受教育的同时能够增长才干,强化立德树人实践效果。此外,在实践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还需推行立德树人理念,不断强化师生的思想意识,采取协同实践的方式,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高校顺利运行和开展工作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力量,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不仅要将其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还需不断完善相应的教育机制和制度,真正为广大师生服务,形成良好的立德树人环境。针对当前立德树人制度体系不完善的现实问题,从全方位角度落实制度建设,将立德树人的内容、政策、目的以及载体,从虚拟转化为现实,不断强化立德树人的各项机制、人才队伍、物质条件等。通过量化统一的方式,多方协同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具体开展立德树人工作过程中,高校还要保证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通过定期检验、不定期抽查、长期跟踪等方式,保证立德树人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和长期有效,为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保驾护航。
高校在健康长期发展的进程中,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每个高校均划分诸多管理部门,管理干部的数量十分庞大,许多管理干部的综合能力难以满足业务要求,缺少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整体的管理服务质量仍然亟待提高。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强化高校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开拓新的局面。高校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将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的制度体系充分融合,系统化对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进行梳理,并形成岗位说明书,进一步完善高校管理方案和路径,健全不同岗位和群体的公约体系,实现师生的自觉与自律。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干部与人员队伍建设,并配备完善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育人能力。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相结合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的根本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卓越工作能力,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并积极传播立德树人的正确思想理念,实践高效管理为立德树人工作实践助力。
综上所述,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时间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党的全面领导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严格遵循高校教书育人的规律,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