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希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办事处,江苏无锡 214145)
我国拥有悠久的蚕桑养殖历史,现代化蚕桑养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依旧存在建园不标准、养殖管理缺少科学性以及病虫害防治不全面等问题,严重制约蚕桑养殖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及养殖人员应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把一些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举措应用于实践中,促使蚕桑养殖得以有序实施,提高综合效益。
1.1 建园技术蚕桑在栽种环节不能随便移动,在实际过程中必须先准确定位蚕桑的种植培育位置[1]。与此同时,在建设蚕桑园时要综合分析土壤、采光、气候和水分的酸碱度等因素,为科学构建蚕桑园奠定基础。建园时还要充分考虑园区位置,尽可能把园区和工业区、生活区分隔开,确保蚕叶不被污染,提高蚕虫的质量。此外,因为水源对桑树的生长和蚕虫的成长均有直接影响,所以要注意分析两者的生物学特性,把握其对水源的整体性需求,一般情况下必须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设置水源,避免因水源不健康而引发不必要的损失。
1.2 品种配置技术建园后如果在蚕桑园栽种单一的桑树品种,很容易导致桑病或桑虫大面积蔓延,应注意改变本地长时间单一推行的桑园种植模式,引入多品种组合种植模式,包括育71-1、农桑8号、农桑14号等,并适当保存一些本地的传统品种,遵循丰产优质的前提,形成生产形状各异、病虫抵抗能力强的优良群体结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同时,要注意更新蚕桑园,全面推行轮作,尽量减少滋生病虫的场所;加强对各品种桑树种植管理的指导,例如育71-1具有桑叶茂盛的特性,栽植密度不能过大,每667 m2宜栽1 000~1 200株,不仅有助于降低蚕桑园在夏秋季节的小气候郁闭程度,还能发挥出丰产的性能;对农桑8号的种植需要减少间作物,如果遇到连续阴雨的天气就要及时预防病虫害等。
1.3 养殖管理技术在配置好品种、栽种好桑树之后,桑树的生长会受到土壤、阳光、肥料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人员要按照树苗生长条件和气候情况等,为桑树合理施加含有氮、钾和磷的肥料,并基于养殖经验适时补充一些矿物元素,使桑树得到充足的生长养分。为让桑树快速生长,可在土壤里适当加入有机物质,增强土壤肥力,使其更适合桑树生长[2]。夏季气温较高,属于病虫害高发期,要及时开展防治工作,通常需要喷洒农药,对桑树进行整体性预防,在养殖期间一旦发现树苗染病,必须及时做好隔离处理,严格控制病虫害在蚕桑园蔓延,提高桑叶的产量。在夏季要大力除草,预防杂草吸收桑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延误其生长进度,同时要注意用好灌溉技术,保证桑树有充足的水分,使其能够快速健康生长。
1.4 采叶技术在蚕桑养殖过程中会用到采叶技术,作为养殖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多种采叶技术[3]。首先,夏季蚕期在1~2龄期要收集适熟叶,待桑树叶到3龄期要使用疏芽技术,收集树枝上面的多余叶子,确保桑叶的光合作用充足,实现快速生长;其次,桑叶在进入秋季后进入4龄期,此时要根据从上到下的顺序采叶,即从桑树枝条上采摘基叶,并且采摘的数量应控制为桑叶总量的50%以上,确保次年桑叶有良好的产量;最后,养殖人员可以在蚕桑园里养殖一些鸡、鸭等家禽,让其消灭掉部分不利于桑树生长的杂草、害虫,借助绿色的除草除虫技术,减少农药喷洒量,减轻农药对桑树和桑叶的影响、污染,进而控制农药购买费用,节省蚕桑园成本。
1.5 机械化养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在蚕桑养殖过程中,也应积极使用机械化养殖技术。首先,大力建设蚕桑机械化养殖示范基地,加大扶持机械化养殖大户的力度,鼓励其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扩大蚕桑园的规模以及养蚕的数量,使其朝着规模化与标准化养殖的方向前进,带动周围发展机械化养殖。其次,充分结合农机和农艺,即根据农艺生产要求发挥机械的优势,设定桑树行距为1.5~1.6 m,在满足桑园密植要求的同时确保桑叶的产量,并在园内预留机具作业道路,创造机械化养殖条件,进一步提高养殖蚕桑的科技含量。最后,建立健全蚕桑机械化养殖作业体系,通过工作实践持续总结蚕桑机械化养殖的配套技术,使机械作业不断趋于规范化,同时定期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形成完善的机械化养殖体系,提高蚕桑养殖效益。
2.1 防治蚕桑病害蚕桑养殖面临着较多病害问题,例如常见的桑白粉病,通常是由真菌引发的,病菌通过桑叶表皮的气孔进入叶肉,逐步蚕食叶子的养分,使其彻底失去养分,形成桑白粉病的症状,最后导致桑叶霉变、腐烂。防治桑白粉病需要为桑树补充水分,保持适宜的湿度,并及时补充钾肥,在养殖管理环节喷洒杀菌药物,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使用硫化钾、波尔多液,提前防治病害。桑萎缩病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主要由病毒引发,这些病毒比细菌还小,不容易被发现。其表现的症状一般有3种:桑叶的边缘朝着根部卷曲,即黄化型;症状类似于黄化型,不过桑叶的边缘是朝着叶面略卷,即花叶型;桑叶不卷,叶肉出现块状褪色现象,并且叶脉有块状物凸起。防治桑萎缩病需要加大人工检查力度,只要发现枝叶病变就及时处理,将其摘除并烧掉;合理修剪枝叶,进行春伐,专业人员应指导养殖人员做好养殖管理工作。
2.2 防治蚕桑虫害蚕桑养殖面临的虫害以大青叶蝉和金龟子等为主。大青叶蝉尤其喜欢群居,在桑树枝干及叶子的背面比较活跃,每次产卵约10粒,排列成行,在夏秋季多发,气候越干旱、数量越多、活动也越猖獗,会吸食桑叶汁液,造成叶面有大量小小的白斑,叶子提前硬化,危害极大。到晚秋时期,大多数大青叶蝉就在一年生桑树枝条皮层的内部集中产卵,形成月牙形卵痕,造成树枝水分流失严重,无法在冬季抗寒,提高树苗死亡率。在防治方面可以喷洒杀虫药物,或直接剪掉产卵的枝条,全部焚烧,阻止其蔓延;尽可能清除园内杂草,减少大青叶蝉繁殖的机会;秋季做好施肥工作,避免害虫侵害树苗。防治金龟子则以喷洒杀虫剂为主,可通过敌敌畏杀死金龟子,但应将药洒在土壤里,不能直接喷洒在桑叶上。在消灭虫害的过程中,应重视消灭传播病原的蝉类害虫和虫卵,并且要选择具有良好抗病虫性能的桑树品种[4]。
2.3 规范使用农药为保证在蚕桑园安全使用农药,养殖人员在购买农药时必须选择已经登记的、适合应用于蚕桑园的专用农药;积极推广使用小包装农药,用一小包农药科学配置一背包药液的浓度为标准,避免养殖人员过量使用农药,预防其随意配置浓度,导致农药用量超过限制;推广使用40%丙·辛乳油、8%残杀威等专用桑保农药,提高其普及率。相关部门应组织蚕桑养殖人员参加技术培训活动,引导其清楚认识过量使用农药对蚕桑园的生态环境的危害,为其示范并推广科学选择农药、适量使用农药、讲究合理喷药等技术,全面规范用药行为。通过对蚕桑养殖人员使用农药的过程进行规范、调控,不断改善蚕桑养殖环境,从而大大降低蚕桑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减少农药用量,控制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我国拥有悠久的蚕桑养殖历史,且技术纯熟,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本文探讨了蚕桑养殖的几项关键技术,并提出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有助于蚕桑养殖业健康发展,从而助力农业高速发展,持续提升蚕桑养殖业的效益,使其尽快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