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召玲 李顺华 祝 莹
(杭州慧农土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的初衷是以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对土地结构及布局进行调整,使其利用率得到提高,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此项工作涉及诸多领域,例如林业、农业等,只有以“多规合一”为指导,对GIS加以运用,才能实现调整后规划的价值。
现行管理体系将经济规划、土地规划交由不同机构进行负责,此方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行政级别不隶属和编制各自为政。现有规划存在多种矛盾,具体表现为运作机制和工作目标存在冲突,即使以城乡发展空间固定为前提,各机构所制订的规划仍旧存在冲突,“多规合一”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推广的。现行法律明确规定,无论是建设范围还是建设规模,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均具有一致性,另外还应与社会制定发展规划相契合。近几年,“多规合一”的价值逐渐显露,基于此对土地规划加以调整,要求有关人员以生态保护、城镇发展和农田保护为基础,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明确控制性指标并对各区域进行划分,只有这样才能使调整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均属于空间规划的一部分,对成果进行描述所依托要素自然为空间数据,因此,以“多规合一”为切入点,对现有规划进行调整,所适用方法应为GIS,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2.1 处理资料近几年,国内所建立的规划体系趋于完整,在现代化建设及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规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部门、不同标准的存在,导致现行规划间普遍存在许多矛盾,多点合一的目的主要是将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加以解决,使空间规划拥有良好的质量。
由“多规合一”所强调要点可知,调整规划的关键是统一数据,有关人员应通过地图投影的方式,对基础数据进行转换,若图片缺少坐标投影,可选择多个同名点,完成配准图像的工作,将图片信息添加在利用图上,再对其进行信息化处理。缩编大比例尺数据时,有关人员可以使用编辑工具,配合必要的质量管控技术,在最小弯度、间距和宽度的指导下,完成缩编工作。定位、绘制文本数据,促使其向信息数据进行转化的关键是以规划文本内容为依据,对利用图、影响图加以利用。待上述工作告一段落,有关人员方可将重心转向数据存储方面,在特定工作空间对数据进行汇总,为建立数据层提供便利。
2.2 数据集成调整规划所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为农田提供保护,为重点项目提供土地,不更改建设用地的整体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从某个角度来说,数据集成质量,对于能否落实上述原则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应以总规为指导,将所获得指标分为不同类别,再完成数据集成工作。以指标来源所对应数据和文本为依据,将其向空间图层进行转化,再以重要性顺序为指导,通过汇总的方式,为查看重要属性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便利。作为满足数据汇总要求的方法,Update的优势是将原始数据用更新层数据进行覆盖,仅对重要属性进行保留[2]。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是集成面积过大,要想解决该问题,关键是扣除现存破碎图斑,使破损程度得到控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关人员可以实际面积为依据,对所扣除的图斑面积加以调整。
2.3 协调用地首先,收集现有规划,以规划理念及要求为依据,提取土地布局所对应的指标,所提取指标应涉及预期、控制等方面。其次,在汇总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照现行规定完成数据的预处理,以所建立数据库为依托,细化用地指标,以更直观的方式对其加以呈现。再次,汇总同类土地,取最高重要等级,汇总不同类土地,以重要性为依据对用地等级进行安排,若存在指标发生冲突,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以部门协调结果为依据,完成后续工作。最后,以“多规合一”为核心,对土地结构及布局进行调整,使其与现有控制指标高度契合,若出现规划指标少于用地指标的情况,处理方式主要是召集各部门,通过有效沟通,为所得结果和控制指标的契合度提供保障。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知,土地规划被赋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农田生产领域,在对布局进行优化时,仍旧存在局限性,只有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调整现行规划,使其拥有良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达到“多规合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