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先·克里木 斯 琴 王允栋 王 雨
(新疆巴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库尔勒 841000)
巴州属于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少雪,夏季酷热少雨,风大尘多,昼夜温差悬殊,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只有应用技术措施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才能保证在现有水资源条件下完成造林工作。
造林地的土层厚度应大于1.0 m,土壤无重盐渍化现象,总含盐量小于0.3%~0.5%,土壤质地以沙土、壤土、轻黏土为宜,对不适宜造林的地块需要进行土壤改造后再进行栽植。
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使林木迅速成林的主要技术措施。因此,造林前要细致整地,按造林技术要求,可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式进行沟状或全面整地,造林前翻耕2次,秋季翻耕1次,春季翻耕1次,耕深40~50 cm以上。造林地整平后,平栽或开沟要求沟直、深度均匀。开好沟后在沟内挖坑,挖坑前在沟内按株行距放线定点,坑的规格为 50 cm×50 cm×50 cm。
使用2年生、达到Ⅱ级以上出圃苗木的造林成活率远远高于1年生苗木。苗木的根系要发达,高度在2.5 m左右,木质化程度高,无冻害,无机械损伤,主根健全。
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栽植时严格遵守“三填两踩一提苗”技术,栽植时将苗木扶正,当填土到根际部位时,轻提苗木使根系舒展,踏实后封土。栽植后立即灌水,合墒时扶苗培土修整沟埂后再浇1次水。
苗木挖出后,50株一捆,用保鲜剂处理,运输过程中用麦草或帆布遮盖,防止根系失水,运至造林地后,来不及造林时要进行假植;造林前根据树种、苗木特点和土壤墒情,对苗木进行剪梢、截干、修根、修枝、剪叶、摘芽、苗根浸水以及蘸浆等处理;也可采用生根粉、菌根制剂等新技术处理苗木,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植苗前应提前挖好穴,穴宽度与深度应该超过苗木根系大小。在挖穴过程中,表土以及心土应该依次分开进行放置。栽植过程中,应保持苗木不发生倾斜,先对表土进行填埋,填埋至2/3位置时,将苗木轻微向上提,使苗根能够更加舒展,之后用脚踏实,并将余土全部填埋,并进行踩实。然后,浇足定根水,并在穴面表面覆盖一层松土,避免水分快速蒸发,使苗木生长水分需求可以得到保证。因此,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在于保证穴大根舒且深浅合理,并保证根土密接,不应出现窝根的情况
加强苗木保护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因此,务必做好保护工作,起苗前应灌溉足量底水;起苗过程中,避免对根部造成损伤,同时应该尽可能缩短起苗和栽植所需的时间,并保证随起随栽。针对远途运输栽植的苗木,可以对根部采取蘸泥浆的方式,并用湿草袋进行仔细包装,运输过程中应该适时补充适量水分,以保证苗木和根部保持湿润状态,苗木运送至造林地之后,需要及时完成假植、培土与灌水处理,并对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及时进行栽植。针对当天无法完成栽植的苗木,同样需要采取假植处理。通过加强对苗木的合理保护,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6.1 施肥为确保树木丰产、高效,合理施肥是基础,改善土壤结构必须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使用。苗木种植前每 667 m2施用农家肥 600 kg,生长季每 667 m2施尿素10~15 kg,分2次施入。
6.2 灌水在干旱区无滴灌的条件下,每667 m2灌溉量800 m3左右,灌水10~12次;覆膜条件下每667 m2年灌溉量500~600 m3,灌水6~7次;滴灌条件下每667 m2灌溉400~500 m3,灌溉时间应根据气候、土壤墒情和林木长势进行灵活掌握,做到上水均匀,但在8月下旬以后应停止灌溉,防止秋长产生冻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入冬前应进行1次冬灌。
降解膜属于塑料物质,其能够在土壤和空气中发生自然降解。栽植前,应按照植苗坑的实际大小,在坑内铺设一层降解塑料薄膜,并将苗木放入坑内,倒入足量水后,水量以坑为准,之后再填埋土。然后,根据植苗坑的实际大小,对塑料薄膜进行合理裁剪,并在中间位置留出适当大小的孔洞,确保苗木可以从孔洞中顺利穿过。同时,可选择覆盖一层麦草,有效避免水分蒸发,保证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
首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时,应根据苗木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采取人工修剪或是平茬等方式有效减少水分蒸发,确保苗木根系能够活动。其次,苗木在移植过程中,应对树干进行合理修剪,使其能够有效成活。修剪主要采取短截,对存在主轴的树木,应该对主干顶芽采取妥善保护。最后,部分树木的萌芽能力较好,且存在一年二次生长习性的树木,待展叶后,可以选择带土球的形式进行栽种。栽种完成后,应保留大部分叶片。同时,应灌溉足够的水源,15 d后便可长出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