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艳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农村工作局,江苏太仓 215421)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农业种植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农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和我国的其他产业一起构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1]。目前,农业种植收入依然是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的纯收入中,种植业的收入占比较大。尤其在贫困山区,农业种植在农民纯收入中占70%。因此如何发展种植业、提高农民收入,是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主要问题。当生物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后,不仅能有效解决粮食紧张的问题,还能减少土地污染。如今生物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通过微生物有些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并生产出生物农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生物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系统的发展,让农业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解决了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并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2.1 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农作物病虫害一直是困扰农民朋友的关键问题。当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如果大量使用农药,不但会污染环境,而且还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使生产出的农作物产品因为农药残留超标无法售出。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种植广泛,但因为地区的差异性,难以及时防治病虫害。生物技术的出现给农民朋友带来了新的防治措施,通过基因重组等方法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马铃薯常常会遭遇甲虫的侵害,为此专家通过生物技术研究出新的马铃薯品种,新型马铃薯遇到病虫侵害时会分泌出一种把甲虫毒死的黏液,这样就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运用生物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减少化学农药投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要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证生产出绿色农产品[2]。
2.2 提高农作物产量我国的人口众多,虽然土地辽阔,但是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非常重要。农业的发展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而生物技术的出现优化了农作物的基因,让农作物的存活率更高,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3 协调生态环境为了除虫、除草,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喷洒农药。为了提升农作物产量,在种植过程中也会给农作物施用化肥。而农药和化肥都会给土地带来严重的污染,生产出的粮食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久而久之,便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会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后代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而有效地运用生物技术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够改善生态系统,减少对土地的污染。
3.1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对农作物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进行特殊的剪切重组,来改变生物性质,然后将处理过后的分子重新置入该农作物的基因组中。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基因,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目前,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中,许多转基因产品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转基因番木瓜、转基因棉花等。棉花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严重制约了棉花产业的发展。虫害一旦爆发会导致棉花大量减产,常年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还会导致一些棉花病虫产生抗药性[3]。1992年华北地区棉铃虫大爆发,几乎击垮了中国的棉花产业。当时普遍使用的是菊酯类杀虫剂,但防治棉铃虫的效果不佳。在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引进了抗虫棉,这种抗虫棉是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棉花。1997年,转基因棉花开始在华北地区大范围种植,使棉铃虫灾情最终得到控制。转基因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2 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是指运用特殊的技术对农作物组织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繁殖能力。植物组织培养是将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在合成培养基上,使其按照预定目标生长发育成新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脱离母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人工培养,使其再生形成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无菌指组织培养所用的器皿、器械、培养基、培养材料以及培养过程都处于没有真菌、细菌、病毒的状态。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指组织培养的材料都生活在人工控制好的环境条件中,其光照、温度、湿度以及气体条件都是人工设定的;而培养的植物材料已经与母体分离,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根据其培养所用材料(即外植体)的不同,把植物组织培养分为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前两者已普遍应用在育苗生产中,后三者目前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在使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首先培养的环境要达标,比如培养的日照时间、环境、温度都要仔细进行控制,其次要关注酸碱值、渗透压,让农作物生长在良好的环境中,防止出现变异的情况,保证培育出符合标准的幼苗。
3.3 生物农药技术的应用生物农药技术是指利用农作物本身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物质,将其再加工后制作出农药的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安全、实用的特点。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来源相对安全,并且在杀虫防病机理和作用方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生物农药只对病虫害有作用,对人、畜及各类有益生物都比较安全,因此会给农民带来更大的保障。生物农药通过某些特殊微生物进行杀虫,其中活性成分完全来自生态系统,能够快速被日光、植物、土壤分解,因此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能够长时间抑制病虫害。生物农药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发展。在应用生物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湿度、太阳光和雨水4个因素。生物农药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将温度控制在20℃以上,如果低于20℃喷洒生物农药,将会影响对病虫的防治效果。生物农药对湿度的要求也非常高,湿度越大、药效越好。因此可在早晚露水未干时进行喷洒,而过于强烈的太阳光对生物农药有杀伤作用,在喷洒时要避免强光。另外,在喷洒农药时要关注天气预报是否有暴雨,因为暴雨会将喷洒的生物农药冲刷掉,从而影响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生物农药的效果。
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农业种植来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种植模式的转型,让农民朋友不再被病虫害和低产的问题所困扰,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在农业种植中要继续加强对生物技术的有效应用,不断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并实现高产丰产。生物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了生态环境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推广生物技术,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