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林
张家港市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市域总面积999 km2(其中陆域面积777 km2),常住人口126万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547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32.86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7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多年来,该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先后被列为农业部、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十三五”以来,全市农机化总投入2.44亿元,农机总动力超过30万kW,农机净值达4.1亿元。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5.9%,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为60.4%,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3.95%,列全省第一。
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71个,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在全市农机作业总面积中的占比超过80%。
该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超过95%,农机化成为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农民“钱夹子”的有力支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备耕,稳定粮食生产,恢复生猪产能,农业稳产保供平稳有序。
近年来,张家港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注重将法律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统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县域样板”。
2.1.1加强政策引导
在全市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的农机化工作机制,做到“五个纳入”“五个确保”,即:把农机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统一谋划、纳入各级党政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研究、纳入各级年度目标管理统一考核、纳入现代农业重点项目体系统一实施、纳入重点督办范围统一督查,确保农机财政投入安排到位、农机人员培训到位、各类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技术服务全面落实到位、重点项目工程倾斜到位。
2.1.2加大扶持力度
不断完善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民和村集体投入为主体,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出台农机化建设奖补实施办法,在保证每年1 000万元农机化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根据全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扶持重点。在设施农业机械化攻坚方面,明确对新引进蔬菜生产、园艺、林果生产、畜牧生产、水产等方面机械进行奖补。对5个“两大工程”省级示范点,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30%的配套补贴。各镇(区)也制定相应的项目补贴政策,保证了农机推广、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设施建设等经费的落实。各职能部门还积极落实用地、项目、作业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放大了政策叠加效应。
2.1.3狠抓考核评价
把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逐一分解落实到各镇(区),并列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镇(区)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直接与年度先进镇(区)的评比挂钩。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有违规问题、发生重大农机安全事故等情形的实行一票否决。
2.2.1健全农机农艺融合机制
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成立粮食生产、设施蔬菜和林果生产专家组,制定专家组工作方案,明确各专家工作职责,搞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推动农机农艺部门协作攻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2.2.2统一农机农艺作业规范
围绕粮食生产,修订完善了稻麦生产周年高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特别是针对小麦机播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小麦全程机械化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围绕设施农业生产,按照“一园一品一套机”的要求,紧扣育苗、种植、植保、除草、采运等用工量大的环节,研究拟定了叶菜、桃、梨和枇杷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打造了5个“机器换人”的高标准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两年来新增各类设施农机具109台(套),全市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2.2.3优化农机农艺人才结构
将农机农艺技能培训纳入农民培训项目体系,创新培训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开设田间课堂、大棚课堂、机库课堂,大力培养农机化专业人才,加强农机管理、科技推广、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每年均举办相关培训班10期以上,共培训农机管理人员80人次、农机实用技能人员300人次。
2.3.1打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业态
为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该市在塘桥镇金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打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的新业态,通过拓展合作社经营范围,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配送、技术培训、稻米加工销售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该村农机合作社荣获“2019年度全国农机行业杰出服务奖”,相关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全国典型案例。
2.3.2探索农机专业化服务新模式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财政扶持、公益服务”的思路,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9个镇级农机维修中心以奖代补,全面构建起以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镇级农机维修中心为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机“维修难、难维修”问题。此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国家级改革试点。
2.3.3建设标准化农机场库新阵地
2012年起,该市积极落实用地、项目、作业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按照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功能定位、硬件标准、软件要求、标识编号“六个统一”的要求,规划建设了26个标准化农机场库。2019年起,按照“硬件再提高、功能再完善、软件再细化”的要求,对已建农机场库进行提档升级,并在江苏省首创农机机务管理考核奖励机制。
2.4.1以农机“赋智”建设“无人农场”
2019年,该市引进2台无人驾驶插秧机进行试验示范。2020年又新增各类智能化无人农机设备22台(套),智慧农机应用范围涵盖了耕、种、收、植保等主要生产环节,为今后打造“无人农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4.2以农机“上云”实现远程管理
在全省首家建成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机具、人员、合作社、作业面积等相关基础数据的录入,实现机具管理、机手管理、作业进度、社会化服务等农机大数据分析,为全市农机化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目前,全市各镇(区)已有600台中拖、收割机和插秧机接入北斗农机管家系统,实现了相关基础数据、实时照片的动态采集,初步建成“互联网+”农机作业平台,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定位监控、指挥调度、面积统计、质量核查、安全监管等基础性管理服务。
2.4.3以农机“物联”驱动高效协同
在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建成大屏显示系统,并分别在全市9个标准化农机库和9个镇级维修中心安装了无线远程视频系统,基于物联网构建起全市农机维修远程诊断系统,在农忙期间有效缩短了机具维修时间,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在锦丰、凤凰等8个烘干中心安装了粮食烘干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相关数据,有效提高了烘干中心的分析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