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银行视角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问题研究

2020-02-11 21:1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市民化终身教育学分

(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松原分校,吉林 松原 131200)

一、问题的提出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国情让农村转移劳动力这一群体更加受到重视,为解决该群体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素养不足、职业技能不高等问题,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变得尤为重要。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应该包括对该群体满足就业的技能培训,也包括对其提供市民化素养培训,同时,这种培训应该是为其提供建立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并让其就业技能与城市环境融入技能共同平衡发展的教育服务。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可以弥补正规职业教育,加大持续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有利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的技能培训开展。所以坚持立足于农村基层,以人为本,以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需求为导向,提供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相互融通的新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是提升该群体民生质量的重要路径。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就是以学习成果的认证、累积和转换为手段,将多种学习形式融会贯通,建立终身教育立交桥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制度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可见,将学分银行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入农村转移劳动力终身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理念需要更新

传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教育理念大多都围绕如何解决这一群体就业问题,为其就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很少考虑到这一群体进入城市生活后,市民化进程的人文素养培训。这就造成很多人即便有了工作技能,也会出现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放弃工作的情况,也会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整体的学习能力不高、个人素养不佳、培训效果较差等问题。同时,传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没有将终身教育放到核心教育理念地位,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应对求职而设计,没有良好的持续的教育资源投入和教育制度设计。

2、培训内容需要优化

传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现实中职业技能需求的变更,存在和岗位工作需要严重脱节问题。比如我国2014 年至今陆续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已经超过原有的70%,但培训内容并没有及时的跟上岗位需求变化的节奏。只关注职业技能、很少涉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内容;主要采取理论讲解,很少有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陈旧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无法适应现阶段城市化需求。

3、培训形式需要改进

传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多以“项目”形式出现,时间比较短,大部分精力注重实用性,也就是职业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内容,这种以特定岗位为导向的培训形式让传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缺乏长效机制。人们参加了培训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不仅浪费教育资源,也打击了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参与培训的学习者自主的选择权非常有限也导致了其对传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越来越丧失参与热情和信心。

三、学分银行制度的优化作用

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

学分银行制度是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多种学习形式之间搭建起终身教育融会贯通的桥梁。将学分银行制度中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功能应用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中来,可以打破一直以来人们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局限的认知,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为了就业而进行的、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包括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在内的终身教育。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纳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对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的职业教育只有是可持续发展的且面向终身的,才能满足社会对其的要求,而这种终身教育强调的是用职业发展作为教育导向,看中个体学习者所获得的职业成长,并将其贯穿人生各个年龄段的一种持续状态的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完整的教育体系、系统的教育内容,在充分考虑学习者整体职业发展前提下,设计转移前、转移中和转移后三阶段,分别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并使三阶段成为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

2、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有着终身学习“立交桥”之称的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各种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作用十分明显,利用衔接各类教育机构的优势打造无障碍学习资源沟通渠道,将多种学习平台的优质资源整合提供给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使用,增加了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学分银行可以通过学习成果框架,对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标准的制定,确定教学资源质量标准。通过专家评审,机构联盟的标准研制等措施制定和公布科学的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并将符合该标准的精品资源采取标签化的形式,建立学分银行学习资源库。也就是说,学习了学分银行标签化的优质资源才可以进行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而不符合标准的资源则慢慢被淘汰,帮助学习者筛选并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增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培训效果。

3、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终身职业能力

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标准作为导向,可以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在参加培训之前的有效技能和参加培训之后获得的新技能有效地贯穿,做到不浪费、不重复,并且从终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为其提供系统化的终身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终身职业能力培训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连贯性、还包括学习能力的提升、文化素养的提升等作为需要融入城市新环境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所必须具备的市民化素养培训。学分银行可以通过不同课程,以适当的形式认定其所的学分,并将其学分积累、转换为学历证书、资质证书认定当中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学习参与者的自主学习性,促进该项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1、终身职业教育学分的设置

终身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合理的转换,为了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更好地市民化。基于此目的,终身职业教育的学分应从技能必修课程和素养通识选修课程中产生。技能必修课程就是根据学习者参与的培训专业而设置的职业技能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形式,都可以根据认证标准制定学分;素养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市民化素养、职业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而设置的课程,主要涉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传统文化、科技文化素质等内容。其中,比较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是其新市民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内容,这些人文素养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是使得转移劳动力群体的市民化不只是表面的农民身份的转变、职业的变更,而是真正做到新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终身职业教育学分认定的形式应该符合终身教育特点,做到覆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多种学习形式。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程可以认定学分,实践课程也应该可以认定学分,还应该为社区服务、个人提升、团队合作、社会公益、企业培训等有利于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多种形式制定学分认定标准,将其列入终身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学分框架中来。

2、终身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架构设计

以上关于学分设置的观点也对学分银行架构设计提出要求。终身职业教育银行搭建终身职业文化教育立交桥,可以覆盖的服务对象包括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其联盟,市民、企业以及终身教育学习者,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可以作为其中任何形式的学习者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学分银行要实现学历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实现培训等非正式学习形式的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这样才能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功能。所以,终身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可以将职业经历与个人素养相结合,以学分形式将其学习成果转化为培训“资格优先”形式;可以将初级证书、初级技术支撑与培训教育相结合,以学分形式将其学习成果转化为“证书/职称晋级”形式;可以将技能培训和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相结合,以学分形式将其学习成果转化为成人教育“学历证书”形式;可以将培训结合企业推荐,以学分形式在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将其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荐考试”形式,或者是在高级别培训机会中获得“推荐培训”形式等。以上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转换途径都是为了满足参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其转换的有效性。

农村转移劳动力问题是涉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对城镇及农村经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的培训工作,提升这一培训的教育质量是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面对一直存在的问题,学分银行制度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以人为本,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设置教育内在驱动力的一种新型尝试,也是将其纳入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努力。

猜你喜欢
市民化终身教育学分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学分美食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