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磊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001)
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语言与社会资源一样具有经济学属性,分析英语学习的投入与产出,可以衡量学习者英语学习效率,当前,我国英语教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明显的效用低下问题。英语教育投入资源庞大但收效有限,每年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却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分析当前英语教育效用低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改革策略,以期为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积极影响。
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西方信息经济学创始人之一雅各布·马尔沙克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特质,认为语言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工具,并且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语言经济学既非语言学又非传统经济学,而是利用了经济学理论,将经济要素带入到语言学习过程中,以更好提升语言学习效率的工具。基于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能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语言本身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贡献的社会资源,而学习语言的过程与投资的经济行为类似,且受到供需关系和学习成本的外部因素影响。第二,与商品的价值类似,语言在实际应用中会产生明显的价值差距。第三,受到薪资水平等预期收益的刺激,学生会增加对英语学习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成本。第四,学生追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或回报成本的最大化,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英语水平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愈发重大。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这种要求并非体现在英语考试成绩上,而是英语对话、写作、阅读等实际应用能力。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各大院校虽然在不断加大英语教育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语言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范式,将经济学的常用概念与特质应用到语言变量关系的分析上,能够立体的分析各个变量对英语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为教师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辅助指导,对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英语教学与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于提升英语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而言迫在眉睫。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会不自觉的衡量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如果投入成本较高而预期收益不足,则证明学生的学习是低效且存在无用功的。近年来,中国英语学习市场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英语补习培训机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英语培训市场体量已经达到350 亿元以上,近一亿人在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学习的主体除去学生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需要而进行英语学习的成年人。从教育结构上看,虽然小学的英语课程大多是三年级才开放,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小学前,就已经在幼儿园接受英语学习,双语幼儿园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幼儿园类型。同时,部分小学已经将英语的开放时间从三年级提前到一年级,证明了近几年英语学习市场的火爆。
在英语市场火爆的背后,学习者的大量投入同样惊人。按照标准的义务教育流程来看,高中毕业生拥有9-12 年的英语学习时间,其中投入的时间成本,补习或购买资料投入的资金成本高昂,政府为推进英语教育的发展同样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根据相关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在用全部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以上学习英语,这虽然对英语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无疑压缩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显然属于不健康的时间分配模式。大规模投入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高。每年中国约有800 万大学毕业生,社会对拥有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缺口依然较大,表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拥有与外国人对话的能力,所学的知识仅限于简单的日常交际,能够用英语完成职场工作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这显然与大规模的英语学习投入并不匹配。可以看出,中国英语教学存在费用高而收益低下的问题,即英语教学的效用低下。
造成英语教学效用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应试教育贯穿中国学生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从中、高考到大学的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很少将英语学习的目的集中到以后的工作。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解题能力有余,英语交际和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即便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也难以利用英语完成工作。此外,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存在重复,部分高中生毕业后已经拥有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准,甚至部分优异学生能通过托福、雅思考试,在大学阶段却依旧需要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且就英语考试的题目,很多英美国家留学生也很难获得高分,表明英语的解题能力与应用能力存在割裂,用英语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显然缺乏说服力。其二,英语的工具化倾向明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将语言本身的功能性与人文性相割裂,不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逻辑。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的价值更多的是作为工具而存在,需要用英语对话、阅读、工作,但对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重视不足。当下流行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接触外语文本或书籍时,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自我素养水平。当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存在课时紧张、学时较短的问题。非英语专业大学期间,英语课程约有200 课时左右,这些课时大多集中于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可见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是具有强烈目的性的,仅仅将英语作为未来工作的工具来看待,也就无法通过英语学习提升自我的人文素质修养。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要求的词汇量为4500,导致英语教学往往围绕着这4500 个词汇进行强化训练。一般性的英语文章阅读,往往需要8000 左右的词汇量,四级考试规定的4500词汇量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标准。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四六级考试结果无法证明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实际价值。因此,可以调整现有的英语考试结构,如,推动四六级考试的社会化,使考试结果为社会服务而非为学校成绩服务,推广英语作为工具的实际价值,让学生意识到需要为未来工作与学习需求而学习英语,通过提高英语学习的预期收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避免投入资源的浪费。
当前社会对兼具英语能力与专业能力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既要学习商务、经贸、法律等复杂的专业知识,还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学习英语,必然会导致每一科目学时下降。因此,需要调整英语的学科定位。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保证专业能力基础上拥有英语应用能力的,英语应用能力并非指解题,而是对话、阅读和写作。现有的考试模式下,出题思路带有类似刁难色彩,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并不适用。因此,一方面需要调整考试的出题模式,将出题思路偏向实际应用而非为了区分成绩高低进行刁难性出题。另一方面,需要将推动学术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改革,将英语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结合,降低学生花费在毫无关联的两个科目的学习时间,在英语学习中同步学习本专业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用实际作用来衡量教育的价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便是看似与学生未来工作无关的音乐课程,也具备陶冶情操的教育价值。对于英语而言同样如此,将英语学习局限于其工具性特点,是对英语的最低级运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文化间的交流愈发重要,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已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如果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局限于工具性,无法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就难以在文化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宏观上来说,也降低了我国学习先进经验的效率。与此同时,注重英语的人文性并非单纯指开设文学、影视鉴赏等课程。比如日本高校几乎只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学生依然拥有很强的英语素质,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英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区分。在学校教学中受到课时限制,必然无法占用更多课时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但人文性本身是与学生个人爱好存在关联的,对英美文化存在兴趣自然会在课后接触英美文化知识。因此,升华英语的人文性,不能剥夺英语作为工具性的价值,而是将人文性与学生个人爱好相结合,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