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中华,卞亚娟,杨波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0;2.山西省展览馆,太原 030024)
据《洛阳迦蓝记》中统计,北魏末年,仅仅洛阳城内寺院数量就达到一千三百余所①。从寺院的数量就能看出来,北魏的佛教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菩萨像的规模和数量扩大,而且对于菩萨身上所佩戴饰物的塑造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璎珞最早是古代南亚次大陆贵族群体用来庄严身体的饰物。在《佛学大辞典》中把璎珞解释为“梵语Keyu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东汉许慎所编撰的《说文解字》中,“璎”“珞”二字均未出现,这说明在汉代之前“璎珞”一词并没有被使用。因此“璎珞”常被当做一种外来词汇,与中国本土出现“缨络”一词交叠使用,但是两者却不可以划上等号。外来词汇“璎珞”主要强调的是以玉石为材质制作成的佩饰,其“璎”“珞”两个字本身就有宝石的含义。而“缨络”多指的是中国本土佩饰中常使用的纺织物串联而成的首饰。两者的区别其实不仅仅是材质的不同,还有从“璎珞”“缨络”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璎珞”的制作材料使用各种贵重的宝石,代表了彰显身份、炫耀财富的外民族;而“缨络”代表了中国本土重视身份和礼仪的汉民族。
对于古印度佩戴璎珞的记载有“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其有富商大贾,唯钏而已。”②可以看出古代印度的璎珞佩戴是有等级之分的。菩萨之所以能够佩戴璎珞,或因为菩萨是释迦牟尼得道前属于菩萨级别有关,或因为菩萨是皇室出身,说法各不相同。关于璎珞佩戴的部位,既可挂于颈部,也可戴于头部、手部、臂部、胸部和脚部,但是在描述菩萨佩戴或者摘取璎珞时,多用“解颈”这一词语,因此在菩萨像中,璎珞多为颈饰。装饰是璎珞应用于菩萨像中最基本的功能,除了装饰之外,菩萨的内在精神含义更为重要。璎珞在大乘佛教中具有庄严美好的寓意,“愿令我界所有众生,皆得宫殿衣服璎珞种种庄严”,再加上璎珞是由许多珠宝制作而成的,这些宝石佩戴在菩萨的身上,使其身体金光闪耀,更具有威严,使虔拜之人更加信服。
原本认为丝绸之路是佛教传播的唯一道路,这种认识随着考古学对新材料源源不断的发现被打破。但是在经过对比后发现,能最为系统观察佛教发展的还是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莫高窟的开凿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宋元。根据敦煌研究院的统计,《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所载现存洞窟仍有492个③,其中菩萨的数量极多且有各自的特征。北魏作为佛教大发展的时期,而且也算是敦煌莫高窟开凿的初期,研究敦煌莫高窟菩萨璎珞的样式具有很大的意义。另外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还将补充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菩萨璎珞的样式。
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其造像一方面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本土造像风格以及工匠对佛教的理解也对其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敦煌莫高窟的菩萨造像完美结合了印度原始佛像的特征和本土工匠的智慧。
北魏时期莫高窟的洞窟数量大概在十个左右,这时期的菩萨璎珞多为盘状胸饰且长度较短,即:呈扁平的圆盘状,在菩萨像胸前部位出现一个向下的桃尖,在盘状胸饰的表面浮雕线条将圆盘分割成若干不规则小块。这种璎珞样式基本出现在莫高窟的每尊菩萨像中,但是会根据菩萨造像的身材比例对璎珞样式进行变化,弧度或大或小、坠饰或有或无、纹样或简或繁。另外,中璎珞的长度受当时菩萨服饰的影响在胸部至腹部左右,璎珞的串联方式是次要元素垂挂在主要元素上,可分为盘状垂挂式和连珠纹垂挂式,在敦煌莫高窟的菩萨造像中,使用的大多是盘状垂挂式的璎珞样式。
这个时期的璎珞的样式多种多样,除了上述中规中矩的样式之外,还有其他独特样式出现。北凉时期的双兽胸饰,其样式是两只鸟或者兽垂挂在菩萨颈部的左右两侧,且头部在菩萨像的胸前中央靠拢并昂起,通常鸟或者兽的口中还衔着一串珠子,在254窟南壁的交脚菩萨像中就出现了,但仅仅是简单的勾勒出形状,可能是北凉双兽样式的结束;简单的长璎珞呈现出U形的璎珞在洞中也有出现;259窟西壁龛外南侧胁侍菩萨以胸前中央为交叉点,一边由左肩到右胯佩戴着连珠式的斜璎珞,另一边斜挂着其他饰物,整体呈现出X形状。北魏的敦煌莫高窟的造像处在一个多变的时期,菩萨衣帛的表现也十分多样,璎珞的佩戴也随着菩萨服饰的变化而变化。
北魏时期是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火烧洞、皇甫公洞、莲花洞、慈香洞等等。各个洞窟内的菩萨像造型各异,所佩戴的璎珞样式也十分多样。第一种璎珞的样式较为简单:璎珞从双肩自然垂下到腹部相交,呈现X形,仅仅披挂璎珞在菩萨的身上,没有任何的缠绕。比如慈香洞的菩萨造像整体姿态匀称,X形的璎珞交叉至腹部。第二种璎珞的样式比第一种要复杂许多:璎珞与披帛交叉缠绕在一起组合佩戴。例如古阳洞的正壁菩萨造像,两个菩萨分别立于主尊的左右,上身袒露,戴项链,饰璎珞宝珠、玉璧,两肩处连接璎珞,披帛从两肩往下交叉于腹前再下垂,然后在搭在手肘处,下身穿长裙,裙褶密而层叠,自然垂下;莲花洞中正壁的菩萨也是这种样式,头戴花冠,冠带两侧翘起,两肩圆形饰物连接璎珞,璎珞与披帛自肩下垂交叉于胸腹前,上身袒露,下着长裙。第二种样式可以说是将外来的璎珞与本土的服饰披帛相结合的产物,原本分别作为汉服、胡服的特征符号,在北魏菩萨身上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也是北魏菩萨造像服饰汉化的一种表现。
1.璎珞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不管是龙门石窟还是敦煌莫高窟,佩戴的璎珞都是一整套。而在印度,他们为了表现佩戴人身份的珍贵,往往会叠加佩戴华丽的璎珞。如位于巴黎吉梅博物馆的王子菩萨像,其佩戴的胸饰是由五条璎珞叠加而成。
2.璎珞与披帛一起组合佩戴。《尚书故实》中说到:“佛像本就是外来的面目,粗俗丑陋,令人生畏”,外来佛像的面目要想被本土所接受就不能使人产生恐惧,工匠们就用自己的眼光去改造佛像的面目,菩萨的佩饰也应该是遵循这种趋势。另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包括使用汉字、说汉语、禁穿胡服等等,其中服饰方面也开始汉化,以至于大量的菩萨造像的服饰出现了璎珞与披帛一起组合佩戴的现象。
从整体的菩萨造型与璎珞的搭配来看,在早期菩萨的雕刻中就有设计的成分在里面,工匠们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璎珞与衣服的样式、布料的纹理是否搭配,还要注重璎珞佩戴的部位与菩萨的身体接触是否自然、和谐。菩萨璎珞样式从长度上可分为短、中、长三个类型,北魏时期的菩萨璎珞造型多以短璎珞和中璎珞为主,但造型十分多变,短璎珞整体造型简单、大方,由宝石和玉珠穿插而成,而中璎珞的造型就在短璎珞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组合,短璎珞与中璎珞根据菩萨的体态去相互搭配,逐渐发展成了佛教饰品重要物件。而对于现代饰品设计而言,在设计首饰时,设计师要首先考虑人的使用场合、佩戴的部位以及如何搭配服饰,应从整体去设计首饰,不能单单把首饰独立出来去设计。
璎珞种类的划分多种多样,以璎珞材质来划分就可分为真珠璎珞、如意珠璎珞、珍宝璎珞、宝珠璎珞、七宝璎珞等,就拿七宝璎珞来说,它是佛经中经常描述的菩萨饰物,在《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中说:“金、银、琉璃、车璩、马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④每种材料的使用对于菩萨像来说都有着吉祥或者隐喻的寓意,比如璎珞上镶嵌琉璃,以琉璃自身纯净、洁白庄严的特性,赋予璎珞装饰功能的同时菩萨像也给人一种庄严、净化心灵的气势。璎珞通过将各种具有象征寓意的材料搭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美学形式,给予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在现代首饰设计中,要注重考虑材料的寓意、使用的场合以及颜色的搭配。例如钻石戒指是现代人结婚的首选目标,钻石从古罗马时期就象征着生命、永恒、坚贞不渝。钻石的材质和洁白、晶莹的色彩相互搭配成为了结婚时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当下,随着人们对饰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内的首饰品牌都开始尝试汲取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进行设计,璎珞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珠宝设计师的喜爱并成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例如香港著名的珠宝设计师陈瑞麟致力于找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设计技术相糅合,创立了麒麟珠宝(Qeelin),Qeelin是中文“麒麟”的音译。为了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陈瑞麟开始对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菩萨饰品进行研究,观察璎珞的不同样式和佩戴方式,总结出自己的设计理念。麒麟珠宝打响成名之战的第一个产品就是葫芦珠宝,葫芦自古以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能带来幸运和财富,将十分传统的葫芦设计成现代感十足的珠宝配饰,材料上选择多是宝石、彩钻或者铂金镶嵌钻石等现代普遍受欢迎的材质。这款首饰大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品身后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璎珞它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具有特有的功能基础和符号意义,为现代首饰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给现代首饰的设计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北魏菩萨璎珞的样式主要以短璎珞和中璎珞为主,但随着工匠们主观表达欲望的加入,璎珞和中国本土服饰披帛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汉化、世俗化,承载了越来越多人们对菩萨的喜爱和敬意。集合当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运用北派玉雕传统工艺,设计符合当代东方文化设计语言的产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菩萨璎珞的价值也会对现代首饰的设计输入新的力量。
注释:
①〔东魏〕杨炫之:《洛阳迦蓝记》.
②〔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三国·印度总述·衣饰》.
③ 史苇湘.关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M]//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27.
④〔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09册·妙法莲华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