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亚平
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轻柔的起床音乐响起,孩子们陆陆续续穿衣服起床了。忽然传来一声惊叫:“啊,梅梅,你床上怎么湿了?呀!你是一个拉尿宝!”老师循声看去,只见梅梅的好朋友琪琪大声叫着,眼里带着惊奇,带着戏谑。梅梅睁着懵懂的双眼,似醒非醒地愣着。其他孩子也都围了过来,一个个七嘴八舌地说:“看看,快上中班了,还尿床!”“是啊是啊,我们是大孩子了,不应该尿床了!”
听了同伴们的话,梅梅一下子红了脸,羞得用被子蒙住了脸。老师过来“赶”走了看“西洋镜”的孩子们,保育老师也过来帮着换洗,这件事暂时告一段落。
可是随后几天,梅梅的情绪总是不太好,别人认真听讲时,她总是举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游戏时,她也是心不在焉,一会儿就往厕所跑一趟。就这样,她中午午睡时还是尿床了,而且尿床现象越来越严重。梅梅的眼睛里失去了光彩。
这下老师慌了,忙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医生做了一系列检查后说,孩子身体没毛病,是心理问题。在医生的细心询问下,梅梅父母说出了梅梅近期在幼儿园曾经尿床,被孩子笑称“拉尿宝”的事情,最后医生诊断为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是什么?老师和梅梅父母都是第一次听说,难道同伴的几句戏谑就导致孩子神经性尿频?难道这就是“言语攻击”的伤害?事情证明就是如此。医生分析说,梅梅第一次尿床,有可能是深度睡眠导致的无意尿床,但接下来的频繁尿床,可能是孩子强烈的自尊心与羞愧感,承受不住同伴的言语刺激,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心理疾病。
医生说神经性尿频有两种诱因:一种原因是孩子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排尿中枢抑制功能差,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出现障碍,导致尿频。另一种原因是精神上受到刺激,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尿床。
有人说,言语伤害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这并非无稽之谈,特别是来自好朋友的言语伤害更像是一把钝刀子,刀刀见血。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教师有必要做如下处理:
幼儿时期正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教育孩子友爱相处,尊重他人,文明用语,引导他们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看到不文明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这样孩子们从教师的教育行为中,知道自己言语上的不妥,在教师的督促下加以改正,渐渐地,给别人“起绰号”的坏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上述案例中,梅梅尿床了,心里已经承受了很大压力,如果这时候再受到外界的言语攻击,势必心理压力会加重。《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身心和谐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身体与心理健康缺一不可。教师不仅要立即制止孩子之间的言语伤害,还要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希望同伴怎么做”,让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落实到行动上。引导幼儿发现,这时候应该安慰同伴,或者帮保育老师找来衣服给同伴换上,这才是好朋友之间的友好相助。
孩子们在日常的相处中不免有摩擦,语言伤害可能就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白眼。它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教师要用爱心与耐心,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体谅,多宽容,与家长配合,形成家园合力,使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对于同伴不经意间的言语伤害,有的孩子选择无视,有的孩子选择“念念不忘”,长此以往导致心理障碍。教师的温和可亲、语言上的循循善诱,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调整,不把言语伤害放在心上,积极面对,勇于正视,通过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