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
当中外医生在地球两端协作完成同一个手术,当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情况布置因人而异的作业,当交通管理员利用“城市大脑”实时管理道路状况……这些只是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的几个缩影。当今,信息技术显著地推动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模式、科学发现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在全新数字环境中,“数字胜任力”已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社会生存能力,不具备数字胜任力就会成为信息时代的“数字文盲”。
数字环境下审视社会公民的生存能力
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强了现实与虚拟学习空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现实与虚拟用户的相互塑造,推动了现实与智能工作者的协同工作,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生存环境。
1.两个空间深度融合
智能终端和移动通信把世界联通为一个大的信息系统,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互联网+”把以学校、工厂、科研机构等为代表的“真实空间”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空间”进行了深度融合,两个空间的融合影响着社会要素关系的变化,重构出混合式社会生态系统。例如,人们出行可以通过电子地图规划最优路线,购物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货比三家”,甚至人们的工作也要打破“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是根据领域业务信息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工作状态。忽视虚拟空间存在,不具备将现实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的应用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新的生存机会。
2.两种用户相互塑造
数字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也为实时收集人们的活动数据、客观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提供了可能。通过采集用户数据可以将每位用户刻画成一个“虚拟用户”,即每有一位“真实用户”,依据他们的活动数据就可以塑造出一个“虚拟用户”。在信息时代,通过抓住真实用户的数据构建虚拟用户,通过描绘虚拟用户特征有针对性地服务真实用户,已成为一种新的服务业态。大数据对两种用户的相互塑造,为社会各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依据,促进了人们从“基于经验”到“基于数据”的转向。忽视虚拟用户的存在,不具备数字环境下有效获取、分析和应用数据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新的生存手段。
3.两类工作者协同工作
作为新一轮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赋能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生存环境来看,如果说移动通信将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大数据把真实用户与虚拟用户结合起来,那么人工智能则把“真实社会工作者”与“虚拟社会工作者”进行了结合,也就是说,当用户面临一位真实工作者时,就可能同时会存在一位虚拟工作者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持。对于真实工作者来说,学会与智能工具打交道,有效利用智能工具高效地服务信息社会,已成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人工智能改变的已不仅是生存环境,更是生存方式。忽视人工智能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不主动适应智能环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信息时代呼唤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公民
在现实与虚擬相互融合的世界里,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已被打破,无时无刻不在的互联,贡献着无时无刻不在的商机,也暗藏着无时无刻不在的危机——“阿里巴巴”们可以把中国制造销售到世界各地,“斯诺登”们则能够轻易窃得全球各方位的信息。在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抑制和抵抗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危害,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务之急,而长治久安之道则是不断增强公民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数字环境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也在不断发展,其核心要素表现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显然,当今的信息素养教育绝不仅仅是要让新一代掌握信息技术工具,会基本操作,它更关注的是:学生要能自觉地面对现实问题,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不是成为技术工具的“奴隶”;学生能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而不是单纯成为信息技术的“消费者”;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负责任地生活在信息社会中。
因此,加强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使他们能从容应对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的挑战,不会因“现场注册变为网络注册”“纸质材料变为电子资源”而手忙脚乱,激发他们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危机感,准确判断个人现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异,迎头赶上,积极促进社会的安全和进步,启迪他们的使命感,了解信息社会发展特征,内化所肩负的建设使命。
发挥学校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提高公民的数字化胜任力,避免信息时代“数字文盲”的出现,要发挥学校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首先,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非个别人需求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不能少。这种教育责任既不能推给社会,也不能完全推给家庭,更不能推给风起云涌的商业培训机构,而是要由学校担负起来,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其次,研制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普适性教育,是每位信息社会成员都需要具备的素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既不是要让学生学习多么高深的信息技术知识,以成为“信息技术专家”,也不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软硬件操作技能,以便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而是面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渗透到学校教育中,这就需要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信息技术应用的好习惯,扣好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应用方法,并随着新技术、新工具的发展,让这些能力得以不断迁移与发展。
此外,要改革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加强STEM教育。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要提高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就要将科学、工程、人文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的教育引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改革计算机操练式的教育方法,开展跨学科融合的STEM课程。通过STEM教育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知识融合,将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到学习活动和动手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体验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发展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新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在两个空间、两种用户、两类工作者的数字化变革大背景下,为避免信息时代“数字文盲”的出现,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改革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刻不容缓,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刻不容缓。